一年之内,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为自然界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提供生长繁衍的必须条件,反映出各种动物、植物生长活动的规律。形成地域自然的生态平衡规律。长武地域物候特点是:
雨水后惊蛰前,冰雪消融,大地解冻,草木萌发,迎春花开,冬眠虫类开始蠕动。
3月下旬,杏树、桃树花蕾开绽,4月中旬至下旬,梨树,苹果树相继开花吐艳。
清明前后,树木渐次发芽。
10月中、下旬,树木开始凋零落叶。
具有回归性的候鸟,定时往返,季节性很强。燕子春分后由南方飞来,秋分前悄然离去。“算黄算割”鸟,5月中旬由东南飞来,芒种前离去。布谷鸟4月中旬飞来,6月中旬离去。大雁晚秋结队北来,掠空南飞。
附记:长武气象站
解放后,普及文化教育,宣传自然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立志管天管地,树立人定胜天的雄心壮志。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气象监测预报,主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
长武气象站建于1956年6月,所在地为丁家乡五里铺村,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07°48′北纬35°12′的交汇处,海拔1206.5米。当年9月1日零时开始观测记录。主要工作任务是地面观测,拍发航空报、危险报、天气报、重要天气报、农业气象、小麦遥感观测。气象观测项目有:能见度、云、天气现象、风向风速、气压气温、湿度、降水、积雪、蒸发、日照、地温、冻土等。观测场地为25×25平方米。仪器设备逐步配置,较为齐全。测报采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编报。预报利用无线电传真机、甚高频对讲机等现代化设备传递情报资料。1958年6月1日,开始发布长、中、短期天气预报。除按规定及时报送上级业务部门和地方行政领导机关供参考外,还通过广播站逐日发布本县气象信息,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效益不断提高。
1972年,在芋园村、马家村、路家村建立气象哨。1974年,在除昭仁、罗峪公社以外的12个公社所在地,设置雨量筒。1982年,在亭口、张戴河、齐宇河等村,建立气象观测点,积累区域气候分布资料。
1988年,县气象站编制14人,隶属省气象局,为国家基本站。1989年末,升格为气象局。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灾害性天气预防为重点,建立短、中、长期预报系统和新的预报方法,并逐步由单纯的气象预报转向利用气候资源,为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防灾抗灾、趋利避害做出贡献,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气象工作成绩优异,连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附记:1990年长武县气象资料
气温正常略偏高,雨量丰富,日照偏少,未出现大的灾害性天气,属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较好年份。
气温 年均气温9.3℃,冬季偏高,春季稍低。
降水 年总降水量673.1毫米。较历年平均值多97.3毫米。
日照 年日照时数1945.4小时,较历年平均值偏少13%。
霜冻 终霜出现在5月4日,初霜出现在10月24日,无霜期172天。
灾害 低温,4月13日,气温-5.4℃,小麦、油菜、烤烟苗受冻害10万亩。暴雨,7月26日,降雨51.3毫米,受灾范围5个乡,淹没庄稼1991亩,倒塌房屋26间、窑洞24孔,冲毁粮食3万斤,死亡2人,造成经济损失14.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