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改元以后,经年灾乱。兵匪扰攘不息,天灾流行不绝。政随人转,朝令夕改,地方官吏,咸存五日京兆之心,民生疲弊,社会不宁,户政制度颓废,地方政权区划基本上仍沿用清制。长武县分设三里、三十甲、一百九十七村。县公署内设三里局,专管乡里村政。各里分管辖属的甲、村为:
宜禄里十甲、五十八村:
李家洼、郭村、田惠堡、枣园、牛王堡、饮马沟、杏坡、斜坡、崔家河、罗峪堡、菜园头、绳家河、登家河、小东庄、大东庄、关庄、七里堡、庙底堡、马子坪、鸦儿沟、窑头、马坊、大兴堡、昭仁、北胡同、西大吉、南
、花凸堡、张戴河、落箭塬、柳家河、张河、尚家山、陈家河、刘主河、直古、东峪、丁家、五里铺、戴家岭、地掌、南峪、陶林沟、寺里、崔家堡、韩兴村、姜曹堡、十里铺、张家坡、丈六、洪家、王东、柳杨、丁村、凤翔路口、曹公、公主、山寺头。
进贤里里十甲、六十村:
碾子坡、宝盖村、宇家塬、谢家河、宝尔沟、马屋、下孟村、上孟村、水银坡、礼村、二趟、红崖、李家庄、宇村、冉店、胡家河、邱渠、南村、贺峪、高贤、合子、新兴堡、洛河堡、马槽沟、相公镇、车家、坳里、孝村、龙头、前邠堡、东嘴、柳泉、高家楼、苇园、李王庄、南宫、杨家河、杨家沟、柳沟、消水、丰头、曹胡峪、孝西作、方庄、消湾、彭公堡、高家坡、后峪、大滩里、石家河、程王堡、宇家河、槐庄、骑马沟、东抚治、西抚治、罗家坪、武家沟、剡家河、司家河。
亭口里十甲、七十九村:
河川口、朱成嘴、陈家、南寨子、贾家嘴、北坡、牛村、杨家趟、坡头、亭口镇、张家嘴、安化、
、砂家坡、页把、杜家店、铁渠、冢子坡、上罗山、罗家山、井坳、东嘴子、胡家坡、三台、史家峪、宇家山、公佛寺、阳坡、中塬、划里、杏湾、董家庄、沟门前、袁家河、柴场、岭子头、胡堡村、路家、朱魏、杨家、史家、胡高、段家湾、冯家、谢家坡、安里、郭家崖窑、刘家崖窑、曹家崖窑、张家坡、湾里、潘家、云家庄、曹家、小作头、赤峪、岭后、李家坡、赵家楼、贺家堡、韩党村、贺家、巨家、上成、马家、岁家村、黑沟湾、车圈、西王庄、高家、西北、丰家山、常家山、常家嘴、马成寺、佛爷殿、张家沟、画阁寺、安家河。
民国十四年(1925年),长武县沿用里制的同时,三里以下分设东、西、南、北、中五区(团)。区下设村,村设正副村长各一人。十六年(1927年),国民革命底定全国,改良农村组织,开始清查户口,清乡弭匪,办理民团。全县仍设三里五区。
民国十八年(1929年).推行新农村制度,筹办模范村。撤里留区,实行保甲制。改乡、里、甲为区、保、村(甲)。长武县奉命重新调查户口,划分境界,全县编设五区、三十五保。保以下十户为甲、十甲为村。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实行编查保甲暂行办法,撤销区制,全县分设宜禄、进贤、朱成三乡,昭仁、亭口二镇,辖三十六保。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行联保制。全县分级设昭仁、中东、冉店、亭口、路家、朱成、强村、汭阳、宜禄、宜西、司家、进孝、进贤共十三个联保办公处。仍辖三十六保。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五区十三个联保未变,保增至六十六个,甲增至六百五十七个。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实行新县制,整编保甲,又改为昭仁、亭口二镇、宜禄、进贤、朱成三乡,八个联保,辖五十七保、六百三十四甲。推行联保切结制度,连坐联保,互相监督。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整顿保甲,乡镇、联保和保设置未变,甲六百四十三个。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实施各级组织纲要,全县五区以下联保缩减为五个,保缩减为三十五个,甲增加为七百一十三个。
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联保为乡保,五个联保合编于五个乡(镇)公所。设三十五保,七百三十甲。此后,乡镇大体稳定,保、甲逐年有变。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乡镇、保未变,设七百零三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全县设五个乡(镇),三十五保,六百四十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乡镇未变,设三十六保,七百一十二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乡、保未变,设七百五十六甲。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长武县设乡镇五个,保三十六个,村一百九十三个,甲七百一十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