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刘乡以蒋刘村得名。本县解放前属大东乡辖,解放后属九区辖。1956年撤区并乡,为瀛洲乡辖。1958年12月为泾阳人民公社蒋刘管区。1961年为瀛州人民公社辖。1962年成立蒋刘人民公社,辖修石渡、五一、东风、河滩、蒋刘、大堡子、小徐7个生产大队,41个生产队。1984年5月,恢复乡建制,为蒋刘乡。1989年辖16个村民委员会,37个村民小组,1946户,9086人。耕地20505亩。秦望夷宫遗址在本乡福隆庄附近(已废)。
太平乡 地处本县西南部。东接蒋刘乡,南接渭城区底张、北杜乡,西与礼泉县烽火乡接壤,北隔泾河与中张乡、桥底镇相望。东西长11.5公里,南北宽9.2公里,面积53.5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柳村。
太平以太平堡得名。本县解放前属临泾乡辖,解放后属九区辖。1956年撤区并乡,为太平乡。1958年12月为泾阳人民公社太平管区。1961年成立太平人民公社,辖王里、开堡、枣坪、张阁、骆村、牛杨、石刘、孙家、杈杨、太平、柳村、陈贠、程家、竹范、西留、庙店、魏村、寨头18个生产大队,107个生产队。1984年5月,恢复乡建制,为太平乡。1989年辖26个村民委员会,107个村民小组,5367户,25161人。耕地51936亩。
扫宋乡 地处本县中部。东接云阳镇,南连燕王乡,西邻兴隆乡、桥底镇,北靠蒋路乡、口镇。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7.8公里,面积36.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东火烧庙北。
扫宋乡取西扫村、东扫村、宋家村之“扫、宋”二字得名。本县解放前属千云乡辖。解放后属五区辖。1956年撤区并乡,为扫宋乡。1958年12月为云阳人民公社扫宋管区。1961年成立扫宋人民公社,辖寨子、三里、马家、罗家、公里、火庙、翟家、上仇、高家、扫宋10个生产大队,84个生产队。1984年5月,恢复乡建制,为扫宋乡。1989年辖12个村民委员会,83个村民小组,4032户,19863人。耕地43994亩。
蒋路乡 地处本县北部。东与龙泉乡接壤,南隔冶峪河与云阳镇、扫宋乡相望,西连口镇,北靠淳化县石桥乡、三原县嵯峨乡。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55.4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蒋路村。
蒋路乡以蒋路村得名。本县解放前属云阳乡辖,解放后属五区辖。1956年撤区并乡,为蒋路乡。1958年12月为云阳人民公社蒋路管区。1961年成立蒋路人民公社,辖高村、新城、山庄、姚家、蒋路、罗圈崖、张沟、马家、安吴、蒙沟10个生产大队,69个生产队。1984年5月,恢复乡建制,为蒋路乡。1989年辖14个村民委员会,68个村民小组3508户,17565人。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为黄土台塬,即百顷塬。耕地43515亩,境内有唐德宗李适崇陵和安吴青训班旧址。
龙泉乡 地处本县东北部。东隔清峪河与三原县鲁桥镇相望。南隔冶峪河与云阳镇接壤,西连蒋路乡,北靠三原县嵯峨乡。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8.5公里,面积42.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墩日里。
龙泉乡因占有龙泉寺得名。本县解放前为鲁桥乡辖,解放后属四区辖。1956年撤区并乡,为龙泉乡。1958年12月为云阳人民公社龙泉管区。1961年成立龙泉人民公社,辖仁合、雒仵、沙沟、茹家、中山、四新、岳家、李家庄、毛家、刘德、王家、观音堂、埝口伍13个生产大队,84个生产队。1984年5月,恢复乡建制,为龙泉乡。1989年辖25个村民委员会,78个村民小组,3623户,17740人。地势北高南低,南、中部为黄土台塬,即丰乐塬。耕地42300亩。
兴隆乡 地处本县西北部。东靠扫宋乡,南接桥底镇、王桥镇,西连白王乡,北邻口镇。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9.2公里,面积36.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兴降庄。
兴隆乡以兴隆庄得名。本县解放前属石桥、冶峪乡辖,解放后属六区、七区辖。1956年撤区并乡,为兴隆乡。1958年12月为石桥人民公社兴隆管区。1961年成立兴隆人民公社,辖兴隆、劳动、许庄、北程、双槐、张李、郭庄、符庄等8个生产大队,68个生产队。1984年5月,恢复乡建制,为兴隆乡。1989年辖12个村民委员会,68个村民小组,2776户,13362人。耕地39686亩。
白王乡 地处本县西北部。东连口镇、兴隆乡,南靠王桥镇,西隔泾河与礼泉县东庄乡相望,北依北仲山与淳化县石桥乡接壤。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2.7公里,面积11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九娘庙。
白王乡以白王村得名。本县解放前属百谷乡辖,解放后属七区辖。1956乍撤区并乡,为白王乡。1958年12月为石桥人民公社囟王管区。1961年成立白王人民公社,辖白王、杨赵、西山庄、石滩子、寺底何、崔黄、白马杨、西苗、太和、范村李、宋家沟、徐家山、齐家寨13个生产大队,88个生产队。1984年5月,恢复乡建制,为白王乡。1989年辖15个村民委员会,88个村民小组,3944户,19318人。耕地64014亩。境内有唐宣宗贞陵,属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