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渭北黄土台原东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猗县相望,西隔大峪河与澄城县相连,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黄龙县、韩城市接壤,南北长41.8公里,东西宽约35.6公里,总面积1341.46平方公里。全县呈阶梯状地形,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海拔在342~1543.8米之间。境内沟壑纵横,台原错落,故有“一滩二沟七分原”之说。本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型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偏少,四季分明。除黄河外,地表水还有金水、徐水、大峪河、太枣水,但均流量细微。长期以来这里十年九旱,表现出典型的旱原气候特征。至1990年,全县共辖4镇、17乡,350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592个自然村,96186户,399832人。
合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是有莘氏部落聚居之地。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称“有莘国”。春秋战国时期,合阳属魏“西河西地”。魏文侯十七年(前429)于合水北岸(今黄河西岸莘里村)筑城筑取名“合阳城”。“禽阳”之名即自此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设“合阳邑”。西汉景帝二年(前155)改“合”为“郃”,始设“郃阳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县治由故城迁至今址。196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改“郃”为“合”,即今“合阳县”名。县境内有故地遗址126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占70%以上。高辛氏帝喾墓、商代元圣伊尹墓、周武王母太姒墓、孔子高徒子夏墓、战国名士羊角哀、左伯桃和名刺客荆轲之墓均在本县。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之曹全碑即在本县发现,其汉隶素为海内外书法家所仰慕,今被西安碑林博物馆所收藏。境内之唐代寿圣寺塔、宋代文庙建筑群、元代蒙汉合文碑、明代玄武庙青石殿等,均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人名宦层出不穷。如商代名相伊尹,宋代名臣雷德骧、雷有终、雷简夫祖孙三人,明代高士李向若,清代名臣张大有、名士康乃心等,都曾在当时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
合阳人民崇勤尚俭、朴实无华,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和邪恶势力的凌辱,却表现出刚毅不屈的反抗精神。正如旧志所说:“民有强毅果敢之质,而无骄情浮靡之习。”据合阳旧志记载,本县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有多起。如东汉末年,县民郭家响应黄巾起义举旗造反,震动关中一带;明朝末年,李自成义军三进合阳,县民党守素投奔闯王,屡建战功,被封为“威武将军”;清代顺治二年(1645),本县皇甫庄农民魏天命在梁山举义反清,转战合阳、澄城、耀县、大荔等地,威震一时。19世纪20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带领下,全县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断高涨:1927年8月建立中共合阳特别支部,1938年5月中共合阳县委在百良乡东宫城小学成立;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指挥亲率八路军途经本县,两万多合阳民众组成抗日民众自卫队,积极开展抗日活动;1946年9月,为策应人民解放军中原突围,在中国共产党合阳县委领导下,县民史建堂等人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在五福乡举行皇甫庄起义;1947年10月成立合阳县游击支队,积极配合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转战黄龙等地区,历经百良、壶梯山、牛庄、岱堡和临皋等战役,于1948年3月26日拂晓解放合阳县城,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合阳县人民政府。另外,对于贪官污吏巧取豪夺、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等腐败行径,许多正直之士敢于挺身而出奋起抗争。其中较为著名的“盐枭案”和“康嵘告御状”等,在当时都曾启动“圣驾”,震惊朝野,给贪官污吏以沉重打击。
合阳人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经济,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里程。长期以来,“以农为本”是合阳经济发展的基本特色。战国魏文侯年间,合阳即有引瀵泉水浇地之举。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2),合阳县令胡峤自回纥引进西瓜。明代,县东南部棉花生产自给自足有余。但由于分散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弊端,很难抵御“十年九旱”的威胁,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农业发展极其缓慢,饥馑频仍,民不聊生,合阳旧志中关于大的灾荒记载就达十几处之多。如,清光绪二至四年(1876~1878)本县连续酷旱,饿死、疫死和逃亡者达十多万人。据福山碑载:其时“鸡犬牲口尽被人食,甚至人有死者,辄行抬取,即生亦诱至僻处,分食其肉,甚至有母食其子者。”民国17至19年.1928~1930)三年之中两料无收,饿死民众6万余人。过去,合阳几乎没有工业,仅有一些民间手工作坊和匠铺。民国21年(1932)建“妇女工艺实习厂”(后改为“民生工厂”),有职工20余人,以纺织为业,为县办工业之始。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严重阻碍了商业流通的发展。至解放初的1949年,全县国民收入129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67万元,占97.5%,农民人均纯收入18元;工业、建筑业收入28万元,占2%;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收入4万元,占0.3%;商业和饮食业收入甚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共合阳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广大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在7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排除“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干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42年来,全县共修筑水库19座、抽水站94座、机井354眼,1988年9月黄河水开始上原灌田,浇地面积达25.1万亩;全县共有各类拖拉机5022台、农用汽车172辆、机械农具6139台(件)、加工机械6032台,农机总动力达96200.4千瓦;旱作农业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使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147万元增至1990年的22355万元。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创办县乡工业企业96家,从业人员9732人,初步形成以煤炭、机械加工、建材、化工、食品、电器制造为主体的工业群体,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74万元递增至1990年的15205万元;商业由建国初的零星私营商业网点发展到个体商业、集体商业、国营商业和国营粮食、物资商业并存的商业网络,至1990年全县共有商业企业2151个,从业人员6854人,社会商业零售总额达14287万元;交通运输业除渭合公路、西禹公路穿越本县外,修筑县乡黑色公路211公里,1970年12月通车的西韩铁路途经本县6个乡镇,于本县蜿蜒41.8公里的黄河河道设置渡口6处,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村村组组通邮。1990年与1976年相比,国民收入由5181万元增至20827万元,实际增长了1.5倍,农业收入由3845万元增至139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1元增至599元,分别实际增长81.1%和10.7倍,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渔业基地和陕西省棉花、烤烟、优质苹果及生猪生产基地县;工业收入由504万元增至3894万元,实际增长4.8倍,其中高原并联电容器、密集型大容量电容器、免水胶带、双面压敏胶带、粮食剥皮机、小麦特粉、牛奶粉和白砂糖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或省级名优产品;建筑业收入由328万元增至696万元,实际增长1.02倍;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收入由16万元增至756万元,实际增长40.3倍;商业和饮食服务业收入由488万元增至1514万元,实际增长2.06倍(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在各产业的逐步发展中,税收总额由1949年的9.2万元递增至1擘90年的1722.8万元,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117.4万元增至1990年的2194万元。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县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大为改观。当今,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土布衣裳已被以各种面料缝制的新潮服装所取代,县城居民多住两层楼房,农民宅院多为砖木瓦房或楼房,自行车家家皆有,摩托车、小四轮拖拉机遍及城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