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高祖武德三年(620)
析郃阳东部濒河一带置河西县。
肃宗乾元三年(760)
改河西县为夏阳县。
晚唐,建成寿圣寺塔、罗山寺塔。
五代
后晋天福年间(936~942)
胡峤任郃阳县令,得回纥瓜种,培以牛粪,结实如斗,名曰“西瓜”。是为西瓜传入郃阳之始。
宋
仁宗年间(1023~1067)
雷简夫知雅州时,力荐眉山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给文坛泰斗欧阳修、宰相韩琦等,使“三苏”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文坛巨星。
神宗熙宁四年(1071)
复并夏阳入郃阳。
哲宗元祜六年(1091)
知县李百禄创建文庙。
徽宗大观二年(1108)
十二月,郃阳段黄河水清及百里,濒春不变。
钦宗靖康元年(1126)
金兵入郃阳。
金
宣宗贞祐三年(1215)
升韩城为桢州,以郃阳属之。
元
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
移河东(今山西省)民至郃。
仁宗元祜六年(1319)
在县城西门内侧光国寺立蒙汉合文碑,又名“御宝圣旨碑”。
明
太祖洪武二年(1369)
知县徐源复建文庙(原建文庙圮于元末)。
洪武三年(1370)
县丞康世杰建县署。
洪武十四年(1381)
划全县为4乡47里(每里10甲)。
英宗正统六年(1441)
宁夏受灾,本县乡绅秦福山出粟千石助赈,奉诏建坊褒之。
正统七年(1442)
本县岁饥,富户种仕名、雷哲各输粟五百石赈饥,奉诏优免杂役二年,并立石旌之。
正统十四年(1449)
知县董鉴复筑郃阳县城。东西二里二百八十步,南北二里一百九十步,周八里二百二十步;墙高二丈五尺,基阔四丈三尺,顶阔一丈二尺;隍深一丈二尺,阔一丈五尺。
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
秋大旱,饥,人相食。次年又旱饥,井邑空虚,尸骨枕藉,流亡日多。
孝宗弘治三年(1490)
知县张鹤重修县署。
世宗嘉靖六年(1527)
大旱,次年又大旱,人相食。
嘉靖二十年(1541)
本县举人魏廷揆撰《郃阳县志》,共2卷37目,为现存最早的郃阳志书,北京图书馆藏有原本。
八月二十八日,县西南井溢村一枯井突然水溢井外(自井底到地面约300尺左右)。
嘉靖三十四年(1556)
十二月十二日华县8级地震。日震20余次,波及本县,三四日不止,声似雷霆,房倒甚多。
隆庆年间,设立西河书院,县丞叶华云聚徒讲学。
神宗万历四年(1576)
建南王村西北之玄武青石殿,历时28年始成。
万历三十八年(1610)
县城文庙内增建尊经阁。
思宗崇祯七年(1634)
旱饥,次年又旱饥,饿殍遍野。
崇祯八年(1635)
七月十六日,李自成义军渠帅八大王率军由澄至郃,环城围攻17昼夜。后潼关清兵至,义军撤离。同年,灵泉村党守素投李自成军,后升“威武将军”,封“载侯”。
崇祯十三年(1640)
大饥,斗米银二两五钱,人相食,十亡八九。
崇祯十六年(1643)
十一月,李自成攻占西安,威慑三秦,郃阳知县晋承寀弃官逃遁。不久,义军至郃,委熊连为知县,驻槐里巷(今县城文化街)。
明末,合阳线偶戏班曾南下苏州、扬州演出。
清
世祖顺治二年(1645)
皇甫庄乡民魏天命与县城槐里康姬卫据梁山聚义反清,杀知县张延禔和典史丁同泰。
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
江苏长兴钱万选任郃阳知县,撰《郃阳县志》7卷。书成,众不以为然,遂择存精要,改名《宰莘退食录》,自费付梓。县文化馆藏有原本。
康熙五十三年(1714)
私盐贩于夏阳渡口抗拒搜查,殴伤盐丁。川陕总督年羹尧据盐吏虚词,派河东盐运使金启勋带兵至夏阳一带查拿“盐枭”曹猪头。黑夜围堡,枉杀无辜,被杀及惊逃坠沟致死乡民805人。后经乡绅范光宗赴京上控,至雍正三年(1725)民冤始得昭雪。雍正皇帝令将金启勋革职拿问,并诏免当年郃阳地丁钱粮一年。
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
诏令各地均设书院,本县建古莘书院。
乾隆三十四年(1769)
知县席奉乾聘武功孙酉峰撰《郃阳县全志》。
乾隆三十七年(1772)
二月二十七日,大风。自亥至丑,林木震响,屋瓦飞鸣。县西北远近25公里,麦田被刮去浮土一二寸,房屋亦有被摧毁者;武帝山40余株大柏树被拔折。
乾隆四十七年(1782)
清军赴四川镇压藏族起义,经郃阳征民丁400人、驴800头,一去无返。后东乡40余村村民代表赴京上陈,至嘉庆二年(1797)始得认可,赔偿每丁银8两、每驴银4两。
宣宗道光二十七年(1847)
知县沈寿曾敲索郭家坡代催里粮的郭维元银1350两,并对聚众吁请停催欠仓之百姓以“叛民”报府,致使西乡王村吕清魁等15人囚车解府,不数日有5人被杖毙狱中。秀才康嵘愤其不法,上控无果,遂赴京控告。
文宗咸丰元年(1851)
十二月,咸丰皇帝按陕抚复奏批示:“郃阳知县沈寿曾种种妄为,肆行无忌,着杖一百,从重发往新疆充当苦差……;大荔县令熊兆麟、同州知府李恩继、潼关厅同知凌树棠、潼商道万保、前任臬司严良训,一并交刑部分别议处。”
咸丰三年(1853)
全县办团练64个,为军政合一组织。
同治年间,本县线偶戏班赴京城前门外演出。
德宗光绪三年(1877)
岁大饥,人相食,饿死、逃亡者十之六七。是为郃阳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年馑。
七月二十六日,东北乡万余饥民群起劫粮,知县易润芝率团勇杀百人,捕数十人。
光绪四年(1878)
南王村张招郎聚众抢粮,易润芝剿杀数十人,招郎被俘遇害。郃民呼其为“易屠户”。
光绪三十年(1904)
瑞典人山如仁于县城蒋家巷开设福音堂,始传耶稣教。
改古莘书院为“洽阳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改“洽阳学堂”为“郃阳高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
春节期间,本县留日学生马凌甫在高等小学堂约集萧荣绶、郭海楼、杨介、刘廷献等40余名同学聚会,宣传反清革命。
这年全县划为九个学区:中区、东区、东南区、南区、西南区、西区、西北区、北区和东北区。
宣统三年(1911)
十一月初,秦陇复汉军大都统张凤翙安民布告至郃。省派经略使李天佐、常名卿来郃收去清廷县署印信。
十二月二十九日,马凌甫被选为陕西出席南京会议代表,参加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
中华民国
元年(1912)
1月,西安军政府委任刘廷献(荩丞)为郃阳县首任知事。
3年(1914)
新池乡南顺村李定从河南西峡口带回“老红薯”,在本村试栽,为红薯传入郃阳之始。
4年(1915)
划全县为中区、正东、东南、西南、正西、西北、东北七个区。
5年(1916)
春,党晴梵、郭海楼、萧西丞等在县立高级小学基础上创建郃阳中学,党晴梵任校长。民国14年(1925)6月,校址迁至太清观。
讨袁护国军兴。郃阳人士杨介、萧西丞(荣绶)收抚严飞芘(孝全)余部竖旗响应,追剿土匪,克朝邑,袭韩城,战于宜川、洛川之间,后改编为东路模范团。
4月28日,匪首谭老莫率匪窜入皇甫庄乡邓家寨,逼杀20余人,拉走30余人,抢走牲口数十头,烧毁民房百余间。
7年(1918)
8月15日,靖国军第五路高峰五(进娃)部攻入郃阳县城,明征暗劫,城内商民损失40余万银元。
9月17日夜,皇甫庄地震,时门环大响,碌碡自滚,人立不稳,房倒塌无数。震后,西边天空出现一道红霞,轰如雷鸣,约半小时方止。
10年(1921)
5月18日下午3时许,杨家庄地区突降冰雹,大如鸡蛋,持续一个多小时,地积尺余。杨家庄、辛庄、上洼、屯里等村夏田颗粒无收。
12年(1923)
新池红枪会抗击麻振武部段懋功之袭扰。
伏六、伏蒙、坤龙、东雷、太里等十村红枪会联合成立“和合团”,抗击耿庄部之袭扰。
13年(1924)
县道局组织民力,整修加宽县城东北去韩城、东南去朝邑、西南去大荔、西去澄城的道路,可通行汽车。
15年(1926)
寒假,在上海就学的郃阳籍青年师集贤、孙玉如、邹景山、马凌山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并秘密向本县传递进步书刊,宣传马列主义。
是年大旱。9月间乡民聚众围城,缴农示威,要求减轻支应。县长允诺不预借下年粮钱,并裁减冗员。事后,停办了“自治讲学所”和县议会。
16年(1927)
耿庄军在坊镇设“县政府”,委派李香亭(澄城人)为“县长”,强令农户种植鸦片,并设烟馆,征烟税。
2月13日,国民党郃阳县临时党部在坊镇成立。
时,王保民旅驻东北乡,王雨亭旅驻东南乡,赵桂棠、张平侯两旅驻东乡,耿庄旅驻平政一带,高双城部一个营驻南伍中,连同县城内之段懋功部,郃阳驻军达2.6万余人。
6月,张培园受中共陕甘区委农运部指派,组成郃阳旅省学生工作队,先后在坊镇、黑池、路井一带宣传减租减息,建立农会。至7月间,被迫解散。
8月,孙玉如受中共陕甘区委指派,回郃建立中共郃阳特别支部。
冬,赤城、东明、紫光、郭家庄等村农会联合出击,活捉王增娃匪部营长范有科,击毙匪营长梁树明。
17年(1928)
5月,东南乡马家庄联合沟西党定、东明以及大荔东白池等十多村农会千余人,歼灭土匪“跛子营”。
7月,国民联军至郃。段懋功带亲信逃往陕北,余部为耿庄收编。其他驻军亦先后逃离。郃阳历时十几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始告结束。
10月,改办保甲。全县七个区各设区公所。各村团总改为村长,村长之下置排长、甲长,实行联保制。
11月,县政府奉命成立采访局,雷葆谦、范清丞等主其事,编成《郃阳新志材料》一册。
18年(1929)
大旱,年馑。以东乡、东南乡为甚,斗麦5元(银元)。卖儿鬻女比比皆是,东南乡饿死者甚多。
是年,县上成立救济院,购回手摇织布机和纺车,选用年轻妇女从事纺织,为县办工业之始。
19年(1930)
9月某日,皇甫庄地区突发蝗群,遮天蔽日,禾苗被噬一空。
10月,党梦笔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在郃阳发展党组织。
20年(1931)
4月,在郃阳中学成立中共陕西省委郃阳支部。
春,国民党在郃阳成立党务审查员办事处。9月,改为党务指导员办事处,为国民党县党部前身。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