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行政区划不详。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实行乡、里、甲制。清咸丰至宣统年间设团练、学区等组织兼管行政,乡、里、甲演化为单纯的田赋管理组织。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划全县4乡、47里(每里10甲):
西河乡(今县东南部)辖寿安、保宁、紫泉、黑池、高贤、礼义、奉台、涌泉、龙泉、有莘、古莘、新安、高阳、洽阳共14里。
万安乡(今县东北部)辖合义、渤海、灵井、安庆、和阳、崇化、三汲、百良、太枣、安平共10里。
长丰乡(今县西南部)辖王村、永丰、官庄、雷庄、神原、永安、秦城、吴庄、长城、福德共10里。
仙宫乡(今县西北部)辖杨村、兴教、万年、山阳、修德、报德、义贤、淳化、仁义、甘泉、永宁、如意、仙宫共13里。
明万历年间撤永宁里,清康熙年间又撤仙宫里和如意里,全县共44里沿至清末。
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县内办团练64个,为军政合一组织。穆宗同治元年(1862),团练增至72个:今县中部有首义、太平、威远、淳风、果勇、永安、果毅、好义、永清共9团;县东部有集义、同德、太和、清平、南清平、平安、思戢、合和、吉祥、清道、忠勇、长安、刚建共13团;县东南部有仁义、威武、武略、同心、忠信、奋武、五福、中合、义勇、义胜、安民、公义、协力共13团;县西南部有光武、有勇、奇功、建功、大定、万年、会阳、知方、独心共9团;县西部有振武、均和、南均和、招勇、长胜、太安、南太安、信力、成德、南成德、福德、南福德共12团;县西北部有无敌、百胜、育英、屯里、保定共5团;县东北部有六合、聚奎、保聚、有威、嘉会、宣威、中宣威、西宣威、英才、南英才、仁厚共11团。
据邑人萧钟秀于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撰《郃阳县乡土志》载:全县“划为九个学区”。中区,以县城为中心,东27村、西3村、北16村、南3村,共49村;东区,北以徐水为界,南至救郎坡,东至黄河,辖49村;东南区,北至救郎坡,西至金水沟,东至黄河,南界朝邑县(今大荔县东北部),辖60村;南区,东至金水沟,辖乳罗山东原地区,共29村;西南区,西至大峪沟,南界澄城县,辖乳罗山西原区,共39村;西区,县城以西,东至金水沟、西至大峪沟,辖59村;西北区,梁山地带,西至大峪沟、东至徐水沟,辖47村;北区,徐水沟以北西部地区,辖32村;东北区,徐水沟以北东部地区,辖49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