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自韩城县姚家庄入合阳境,途经王家洼、百良、伏六、东王、黑池和马家庄6个乡镇,至刳首入大荔地。其间蜿蜒41.8公里,主河道宽3公里,设渡口六处。
一、夏阳渡
夏阳渡,在今县城东20公里的夏阳村东。黄河自禹门至潼关200余里,夏阳渡居其中心,为秦晋重要渡口之一。
西汉初年,韩信在夏阳渡用木罂(用木夹缚众罂而成的浮渡工具,即饔筏)渡军,活捉魏王豹。《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高祖二年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因此夏阳渡又名木罂渡或淮阴渡。
明孝宗时,县令赵维藩《晚渡夏阳》诗云:“一派波澜一派愁,夕阳却复向山头。孤帆起处风生渚,两棹摇时月满舟。雁宿寒芦秦野暝,人看烟树晋天秋。穷途惨切凭谁慰,及岸前村问酒楼。”喟万历间合阳知县刘应卜《咏淮阴渡》诗云:“木罂飞渡笑艨艟,相拒蒲津让首功。坛上英雄随水去,涛声犹似战河中。”清康熙时,邑人进士雷学谦(广西道监察御史),也有咏《木罂渡》诗并立石渡口:“淮阴往事持平云,高帝何尝尽负臣。功就从龙嫌震主,势成履虎歉抽身。松间萝月推同辈,湖上烟波让古人。瞬息弓藏惊幻梦,木罂古渡迄难湮。”夏阳西山坡上仍有“齐王坪”、“韩信城”,灵泉村有“木罂渡军处”等遗址。
秦汉时,夏阳是都城通往三晋和燕、齐的要津。汉武帝三次赴河东郡,均经夏阳渡。隋大业十三年(617)冯翊人孙华,反隋投唐,曾在夏阳渡举舟,以渡唐军。《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唐中和二年(882),晋王李克用引兵自夏阳渡河。
长期以来,夏阳渡不仅是秦晋的军事要冲,又是水上商业码头。渡口上设有“同义生”、“公义合”等货栈,及杂货铺、煤场、客店、饭店等20余家。县署在此设有厘金局以管理商业和征收税款。
建国后,1964年木船由6艘增至13艘。“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85年群众集资、贷款,购回机动木船一艘。次年增至4艘,载重量30吨。
二、东雷渡
东雷渡位于县东东雷村东崖下,通山西省万荣县。明清至民国前期,韩城的煤炭等商品多在此卸货。民国18年(1929)因年荒停渡。1978年东雷村抽黄工程一级站建成,合(阳)东(雷)公路通车,为东雷渡恢复创造了条件。1985年4月,东雷村村民马效娃、马升斌各造木船1艘,开始营运。至1990年底,共有机动木船3艘、机动铁船2艘,其中1艘载重5吨,余皆6吨。
三、岔峪渡
岔峪渡(又名“仁义渡”)位于县东北百良乡岔峪村东,通山西省万荣县。设渡年月失考。建国前,仅有木制小船1艘,时运时停。建国后,1965年大队经营,有木帆船2艘,船工8名,以摆渡为主,年均收入3000余元。“文化大革命”中停渡。1983年恢复,船只承包给专业户经营。1985年8月,岔峪村村民罗进省等4户集资购置机动木船1艘。至1990年底,木帆船已淘汰,计有6吨机动铁船1艘,4吨、6吨机动木船各1艘。
四、东同蹄渡
东同蹄渡位于县东北王家洼乡东同蹄村东崖下,通山西省万荣县。民国26年(1937)设渡,有小木船2艘。是共产党地下人员在抗日战争期间转运军火的往返之处,无固定停泊位置。1950年停渡。
五、榆林渡
榆林渡位于县东北王家洼乡榆林村东,通山西省万荣县。清道光年间,榆林村王凤翔任翰林院编修时设立。民国18年(1929)渡口设有炭场、木场、骡马大店和船厂等,日停木帆船百余艘,客商云集。民国26年(1937),山西沦陷,黄河被封锁而停渡。建国后,1956年榆林农业社造船4艘,载重40吨,船工21人,年均收入4000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渡。1983年船只承包给15个专业户经营。1985年,因交通泵便而停渡。
六、廉庄渡
廉庄渡位于县东南黑池镇廉庄村东崖下,通山西省永济县。设渡年月失考。据民国24年(1935)廉庄村杨氏家谱载:元灭金时,元兵从山西永济渡河,由廉庄渡入陕。当时渡口已具规模,且三、六逢集,有炭场、木场、山货、药铺、盐店等。清末,河水冲刷老崖而废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