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因沟壑纵横,形成许多村庄“河沟沿岸能对话,相逢须得大半天”。千百年来,群众或以原木架桥于小河之上,或以石块堆聚浅溪之中,或跨崖垒石、夯土而过。据旧志载,民国以前,有识之士捐资修建的主要桥梁有:
合水桥,位于东王乡莘里村南,为大石堆聚而成,建造年代无考,属旧县治洽川干道桥梁,明代重修,已圯。
南庄桥,又名韩西桥,位于韩合两县交界处,属唐初韩合两县民众捐建,夯土为之。
普济桥,位于合水桥南5里处,城村北面,明万历年间李维公建造,亦圯。
抚济桥,位于新池村南沟,俗名“遇仙桥”,明万历年间车补募建,夯土为之,民国初年倾废。
安家庄石桥,位于县城北安家庄,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由村人乔尚德、秦尚信、党宗善等捐建,桥高17.3米、长10.3米、宽5米,清末已废。
百坂桥,位于北坂村西原下金水沟,建造年月无考,为跨崖垒石而成,下有2孔,高2.6米。
袁家河石桥(位于独店乡刘家村西)和西马村石桥(位于西马村西)相距5里,均在大浴河与澄城交界处,为清康熙年间建造,是两县之要道。
金水桥,建于南庄头与渠西窑沟下的金水之上,是民国十八年(1929)在县基督教牧师山如仁的儿子山守经的技术指导下,由民工修建的混凝土结构桥梁,长5米、宽3米、高3米,民国三十年(1941)被洪水冲毁。
大浴沟滚水桥,位于王村镇西李家河,地方绅士募捐万元,卢守珪(本县夏阳村人)襄助设计,民国二十九年(1940)动工,经年余建成长13米、宽4米、高6米的混凝土结构桥梁,5年后被洪水冲跨。1948年3月,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大军过境,王村农民吕秀林捐献街房一座、小麦百石作建桥费用,正西区人民政府动员民工,重新建成长33.3米、宽6.7米、高6.7米的大浴沟滚水桥。吕秀林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