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木版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的木版年画之一。主要产地在南、北小里村和陈村镇一带。明正德二年(1507),南小里邰氏家族中有8户人家从事木版年画工艺。至明末清初,该村有10多户人家开办作坊,印制年画。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邰顺继承祖传画业,经营“万顺画局”。道光十五年(1835),邰正荣改“万顺画局”为“荣兴画局”。同期,北小里、陈村镇亦有画局30多家,年产各种年画、谷雨迎春牛图10余万张,远销关中西部和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至民国18年(1929),全县从事木版年画工艺的有六七十家,其中南小里的“世兴画局”、“忠兴画局”、“树德画局”,北小里的“复盛画局”、“兴盛画局”、“新盛画局”,陈村镇的张记、李记、郝记等画局,均具规模。年画种类日趋丰富,大小门神40多种,有的组画一套多达30余幅。民国25年(1936),木版年画工艺鼎盛,“世兴局”一家年内印刷420多万张,而工艺水平大为提高,其“墙画套银描金”的工艺被誉为“金三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北小里组织百余人的年画会,年产300万张。1970年,创作新门画40多种。1978年,成立“南小里术版年画研究会”,参加者30多人。版画品种逐年增多,有象征驱邪逐恶的门画“秦琼”、“敬德”;寄托美好祝愿的“吉祥如意”、“状元进宝”;富于生产、生活气息的“女十忙”、“四时报喜”;含意幽默的讽刺画“东头吹胀、西头捏塌”;反映戏剧故事的“二堂献怀”、“单刀赴会”;神话传说“天仙配”、“西游记”等200多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套色由五种增至10多种,采用工笔重彩手法,刷天染地,上象粉,开红光,套银描金。构图丰满传神,线条刚劲有力,色调古朴纯厚,具有鲜明的西部文化特色。至1980年共研制新版年画70多种,如“男女都一样”、“娃娃少而康”等,年产150余张。1983年七八百万张。随后,各地组织的年画研究会,集体印刷车间均解散,转为家庭生产。每年腊月,各自将印好的年画向外地批发。
第五节 漆器
罩金漆器是凤翔县传统工艺品之一。秦代已有创作,宋、明时技艺逐步提高。民国时期,制作罩金漆匠散见于全县各地,以制作民用家俱箱、柜居多。民国22年(1933),凤翔漆园桌面为陕西省土特产征集之优等产品,参加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挖掘恢复,这一古老民间艺术重放光彩。1976年建县木器工艺美术厂,批量生产,主要产品有屏风、立柜、桌、盘40多种,产品用作楼堂馆所装饰之用或办公、日用必备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有些远销西欧、北美一些国家。
凤翔县漆器运用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和章法,以漆画稿,贴金开墨,重重敷涂,将图案罩于底漆之上,表漆之里,最后敷涂光漆而成。成品璨璀辉煌,色调明快,防潮防腐,耐酸,抗碱,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且以放置愈久,光泽愈亮而著称。其主要工艺原以平面罩金为主,后出现刀刻、镶嵌工艺等门类,更富立体感。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
第六节 草编
凤翔县草编工艺起于北宋。乡村妇女以麦秸、马莲为料,编制草帽等生活用品,以轻便、经济、美观得人喜爱,后有以显示新娘心灵手巧而赠送新郎一顶精心制作新草帽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不断发展,门类由少到多,工艺由粗到细,花色品种屡有增加,产品畅销国内外。
草制品的制作用麦秸手工编辫,结构分四根头、七根头,式样有直编、犬牙编、拐角编;种类有粗、中、细。辫成后针线逢制装饰而成。生产遍及全县城乡。1966年县建草制品工艺厂。糜杆桥、田家庄公社相继建厂,开始了草制品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生产。产品由原来单一的草帽发展为提蓝、洗衣桶、柜垫、果盘、门帘、壁挂装饰品,还有丹心桃、九角星等圣诞礼品十多个门类、100多个花色品种。县草制品工艺厂生产的草提篮有大篮,中篮、小童篮、方篮、圆底篮,柔韧轻便,式样新颖。草帽近年研制了漂色工农帽、花色半沿帽、女式太阳帽、鸭舌青年帽、花色童帽等,色泽明亮,轻巧耐晒,其中漂色工农帽荣获1980年宝鸡市优质产品。草品杂件有屏风、壁挂(配有花草、山水、人物、风景画)、纸篓、盒套、扇子、玩具等。
近年来,产量逐年增加,草帽年产几百万顶,行销国内各地、港澳地区及日、美、英、丹麦、瑞典、西德等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