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剪纸
剪纸,是民间流传最为普遍的一种乡土艺术,农村妇女尤为喜爱。从隋唐起到清代,剪纸已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每逢春节、婚嫁喜庆节日,家家户户都有贴窗花、剪炕围、装点顶棚的习俗。
县内剪纸,形式多样、主题广泛。从色彩上分单色、套色、染色三种。手法分剪刻和刀刻,以剪刻为主。初学者采用烟熏底样,照图描剪。熟练者则随心所欲,挥剪即成。所用剪刀小自三寸大到六寸均可。从种类上分窗花、炕围花(组花)、顶棚花(也称团花,中间为园形,四角为云花)、碗筷花、装饰花(门扇、门帘、箱柜、被单、家具及礼品包上贴囍字或其它纸花)等。内容题材,有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历史人物、琴棋书画,也有花卉果品、飞禽走兽、山石景物、人情风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近年来,新创作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学习文化、科学种田、计划生育、移风易俗等内容的剪纸亦随处可见。风格具有严谨、清秀、朴实,富于生活气息的特点。在我国剪纸艺术流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剪纸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妇女当中,现有不少男性剪纸能手的技艺增进甚快,如张斌杰、李科、张锋三位剪纸艺人,在出国表演中,身手不凡,名声大震。为继承发扬传统艺术,县文化馆从1985年以来,除举办各种剪纸展览、剪纸表演赛而外,还致力于培养青年新手,在城乡分别举办了剪纸培训班,一批新的骨干正在茁壮成长,剪纸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节 刺绣
刺绣是凤翔县内妇女传统的手工艺术品。据今1700多年前,前秦苻坚时,就有扶风人豆滔妻苏若兰所绘织的《璇玑图》精巧工艺之流传。
县境内妇女们常用绸缎或布料在上面绣花,以装点服饰用品,美化家庭生活,抒发其美的情趣。新婚夫妇的洞房中,琳琅满目,花繁似锦,刺绣为它增添了光彩。门帘上的“龙凤呈祥”,枕头(方枕、平枕、圆枕、耳枕、合枕、虎枕)两端的“莲生贵子”、石榴花,墙上挂的灯曲罐,还有被、单、帕巾、针线包、烟袋、耳挂、袜底等生活用品,无不为刺绣所装饰。刺绣分平绣和悬绣(有立体感)。妇女们在刺绣前,先描好所绣的底样,再根据所描物体,选配各种色线结针而绣之。
刺绣的图案多以花鸟鱼虫、四季瓜果、人物故事为主要题材。把写实与夸张相结合,体现其诗情画意,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南小里王银凤的金丝绣花香包,小巧玲珑,做工精巧,形态生动,情趣横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第三节 彩绘泥塑
县境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形制相似今日之泥塑。唐代作家杨惠之在凤翔天柱寺塑有维摩诘像,多为后人称赞、仿效。现在,县城东4公里处的六营村300多户人家有70%制作泥塑,被称为“彩绘泥塑之乡”。他们取村东万泉沟之粘土为料,经过晾晒、粉碎、加纸筋拌泥后,便可套模翻坯、对合成型。干固后,用白土泥浆灌粉涂面(艺人叫粉洗),使其表面光滑洁亮,再勾墨线、染彩、修整、上光即成。每件作品都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彩绘泥塑大体可分五类:一是坐虎类。高尺余,形体大,内空外园,成园雕体。用于卧室陈设,意为驱恶避邪;二是挂片类(俗称片子)。大约五六寸,呈浮雕形。如“福禄寿三星”、“麒麟送子”“莲里生子”等,用作壁挂;三是立人类。高约五六寸,圆雕形。内容多为传说故事、戏剧人物,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八仙”等,宜组套成列,四是杂货类。大约四五寸。呈圆雕形。以塑牛、马、猪、羊、狮、驼等动物为主;五是小货类。体约二三寸,如猴、狗、鸡、兔、小鸟、金瓜、豆豆鼓等,属儿童玩物。现流传下来的泥塑品逾百种之多。在造型上,注重简炼概括、突出主题,追求整体效果。在色调上,采用红黄绿三原色,简洁明快,对比强烈,艳而不俗,和谐有致。近年来,在继承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创作了不少新的作品,畅销国内外,被世界儿童年组织誉为“给孩子们礼物中最好的一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