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戏剧种类较多,几经兴衰更替。
西路秦腔 始于明,盛于清,衰于民国。属梆子腔系。行腔粗犷,道白有浓厚的地方语音色彩。打击乐配置有板(梆子)、鼓(暴鼓、干鼓、阵鼓)、钹、钗、锣(勾锣、手锣)。文乐以板胡、笛子、三弦为主。六十年代与中、东路秦腔互相融合,逐渐失去特色,通称秦腔。
秦腔戏 以声腔高亢、苍劲有力为特点。打击乐配置与原西路秦腔相同。文乐则以板胡、二胡、三弦、笛子为主,后逐步增添扬琴,大、小提琴,月琴、黑管、铜管乐等,以增强戏剧气氛,为流行的主要剧种。
眉户戏 建国初传入凤翔县。乐器配置与西路秦腔大同小异,以正弦板胡领衔。曲牌以岗调、采花、勾调、月调、背弓、戏秋千、哭海、小四景最常用。主要演出剧目有《梁秋燕》、《槐树庄》、《粮食》、《海防线上》,七十年代后眉户戏大为减少。
曲子戏 本世纪三十年代由坐唱、地台演出逐步搬上舞台。配乐以板胡、三弦、笛子和瓦子(四页竹瓦)、碰铃(甩子)等为主,后又增添秦腔用的“小三件”打击乐。其上演剧目达30多个。1956年奉调赴省汇报演出得到好评。
碗碗腔 以击乐“铜碗”领衔而得名。建国初传入本县,活跃在东南乡一带。1975至1979年商业、工交系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曾上演碗碗腔《红色娘子军》、《审椅子》,后未演出。
建国初期,秧歌剧、活报剧、关中道情等,亦兴盛一时,现已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