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雍城,在县境中心,古周原之上。始建于东周惠王。先秦德公(前676年)始,为先秦十九公(历294年)国都。新发掘的雍城遗址,四周有残垣相连,东西约长3300米,南北宽约3200米,相当于今天西安城墙内的面积。可以想象,当年古雍城内宫殿林立,街市整齐,环境优美,防卫严密。隔雍水河,南为先秦十三座诸侯陵园,占地面积数十平方公里。
雍城镇(俗称小城),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424)所建。为岐州治所。位于古雍城之北。城址由今县城东门外护城河东边起,北至太白庙东缘;隔杨家场、杨家磨村于城北。沿塔寺河南岸到塔寺桥西端,继向南至河湾村西折至粉巷、铁沟村北,到东湖东南角(东湖一览亭即建于此城基之上)。由此折向正北(即东湖东岸凤翔中学西墙)至县城东关。城门有五:东门对准塔寺桥西端;北门一在太白庙东侧杨家场村南,一在财神庙巷北端;南门一在铁沟村正北,一在磻溪巷南。城墙系夯土筑,城周4公里许,城墙高7米,底宽3米左右。抗日战争时期城门及大部分城墙尚在,今留遗迹可辨者即东湖一览亭下一段城基。向为豫、晋、川、陇、陕商贾密集之地,集市繁荣,手工业作坊遍布。《守岐公犊》载:“郡城东关,街长十里,巨商大贾,云集于此,为一郡精华之地”。所指“街长十里”即为雍城镇内的东西街道,今县城东关地区。
今县城位于县境之中心,古雍城之北,南城墙基在雍城旧址上。城周6.1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凤翔县志》载:凤翔县城,唐末岐王李茂贞所筑。明英宗正统、代宗景泰、武宗正德、神宗万历年凡四修。高三丈,原称之。女墙砖砌,城垛四千二百有三。清乾隆十七年又重修。基线走向,北东城呈曲线状。东西城门正面直开,南北城门均转向东,呈“凤凰展翅”状。城墙内坡外陡,城壕长、宽各三丈,水深壕宽,俗称“卧牛城”。易守难攻。城西北角有凤凰泉,泉水分东西两支,沿护城河流至城东南角汇合,经凤尾桥南流入雍河。
民国27年(1938),驻凤翔的黄埔军第七分校,借修房为名,拆搬城上女墙砖块,由此残破,但城墙城门仍保留。建国后,1969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号召城郊社队农民以城墙土为肥料,逐年挖掘城门,城墙拆除几尽。原城墙现仅留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南端30米和关中工具厂西侧两米左右及北凤凰楼一段。
城内驻有中共凤翔县委、凤翔县人民政府,有机关、企事业单位2289家,为城关镇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