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地处秦岭纬向、祁吕贺山字型及陕西旋卷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形复杂多样,山、川、塬具有,境内地势总特征为北山、南塬、西河谷。
北部丘陵山区,海拔1200~1600米,最高峰1678米,由红色底砾岩及三趾马红土构成。沟壑纵横,溪流潺潺,人稀地广,清静幽雅;南部平原,海拔649~968米,相对高差319米。横水河、千河自北向南分别入讳河、渭河。雍水河自西北向东南横贯中部,将原面自然分割为两大块,北为山前洪积扇平原,平坦完整。南属黄土台塬,土壤肥沃;西部的千河阶地(亦称千河川道),海拔588~750米,为全县最低处,自北向南倾斜,区内水质甘甜,土壤多为淤土。
第一节 山地
北部丘陵山地属千山余脉,主脊为泾、渭水系的分水岭。山地西南自长青乡的石头坡,东至横水乡的黄家坡,西北至千阳县界,北及东北至麟游县界,长约42公里,南北宽约16.5公里,面积694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58.9%。地形多为梁峁状、沟谷发育,切割深度为80~200米。山地由呈雁行排列的断块山构成。主脊之南呈西北——东南向的山块,多为较陡的断层崖;主脊之北为西南——东北走向,坡度平缓;主脊西侧的断块山形似飞雁双翅。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梁、岭脊、陡崖、石岩裸露甚多。但山地东部的涧渠一带则多为黄土戴帽。丘陵缓坡多是基岩风化而成的残积坡积土层或被黄土覆盖,厚约10~100厘米。习惯上有深山区及浅山区之分。
深山区 北靠麟游,西连千阳,东邻岐山。含姚家沟、涧渠两乡全部及五曲湾、范家寨、董家河、汉封等乡的北部,面积484平方公里,包括24个行政村,2662户,12011人。农耕地14.1万亩,林地20.1万亩,牧、荒地25.3万亩。区内气候凉爽,雨量充足,是木材、药材的重要产地。山麓又是发展果类及畜牧业的理想地区。河滩多可农耕。区内山势高峻,岭脊陡狭,沟谷纵横,涧溪交错,岩石裸露,土层较薄,滑坡、崩塌现象时有发生。比较著名的山峰有老爷岭、宝玉山、展诰山(方山)、鸡冠山等。老爷岭为群山之首,海拔1678.8米。分水岭(页岭)中段的“羊引关”历来是通往甘肃省灵台、庆阳、泾川等地的重要关隘,古时称杜阳川。解放战争时,西府游击队曾活动于此,配合西北野战军打击国民党军队。
浅山区 西接千河川道,南临凤翔塬区,东邻岐山。含横水、田家庄、糜杆桥、范家寨、董家河、陈村等乡(镇)的北部,柳林、唐村乡(镇)的西部,五曲湾、汉封乡的南部及长青乡的东北部。面积245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雍山、灵山、玄武山为区内高峰,海拔均在1200米左右。1988年区内有44个行政村,10822户,60032人。农耕地25万亩,林地0.6万亩,牧荒地6.2万亩,每人平均4.2亩耕地。人口密度245人/平方公里。本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植被差,土壤结构疏松,抗蚀力低,加之降雨集中,因而水蚀、重力侵蚀严重,系凤翔水土流失重点区。流失面积占95%左右,侵蚀模数2288.2吨/平方公里·年,年输沙总量56.15万吨。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广种薄收,亩产量多在100公斤左右。1980年后,逐步改变单一经营农业的旧习,开始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在保证粮食自给有余的前提下,退耕还林还牧,发展耐旱农作物(粮油),以林牧促农业,综合经营,已初见成效。
第二节 洪积扇塬
此区北起北山南缘,南至雍水河岸,东到横水乡,西达陈村镇。东西长约29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5.4%。区内包括田家庄、纸坊、石家营、城关等乡(镇)的全部,横水、糜杆桥、董家河、范家寨等乡的南部及唐村乡、柳林镇的东部。区内人口21.9万,农耕地40.3万亩,海拔820~950米。北高南低,倾斜明显,地面坡度17‰。扇区是由山洪暴发时所带石块、泥沙等洪积物在山前淤积而成的扇状地块,年深日久,彼此相连,成带状的洪积扇裙。土壤多为洪积物或黄土。砂石底,易漏水,愈靠近山麓,质地愈粗。因受山前沟谷发育控制,扇区亦较发育。依分布状况又可分五级:一级洪积扇分布于县城周围,形态明显,轴部比两侧较高,向东南倾斜,后缘坡度3~5度,前缘1~3度;二级洪积扇分布于柳林镇一带,黄土覆盖其上,扇面向南东、南西缓倾,坡度1~2度,严重淤积年平均在0.3米以上;三级洪积扇分布于田家庄一带,覆盖黄土较厚,扇面向南东、南西缓倾,后缘坡度3~4度,前缘1度;四级洪积扇分布于范家寨村之西,特征略同二级;五级洪积扇分布于西白村一带,其上黄土覆盖,扇面向南缓倾,后缘坡度为2度左右,前缘为1度。全扇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凤翔主要产粮区之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