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街有市的:
(一)小洋坝 在县城南9公里处的小洋河畔,北纬32°29′,东经107°56′,海拔757米。明洪武年间聚村兴集,清道光年间建街市。解放后一直为小洋乡人民政府驻地。街长130米,宽4.5米,常住人口200余人,为县南近郊核桃、漆籽、棕片等山货土特产品交易小村镇。
(二)九阵坝 在县城南14公里处,北纬32°27′,东经107°53′,海拔889米。清光绪年间于草街子建街市,街后清凉寺为清代、民国初年24地之一的九乡坝治所驻地,后为九阵联保驻地。草街子解放后曾为九阵乡人民政府驻地,1967年水毁街市过半,1969年后公社机关、供销社等迁建齐家店子形成新街,街长75米,宽7.5米,常住人口百余人。为县西南柿子、木耳、核桃、石膏等山货土特产品集散地。
(三)杨家河 距县城30公里处,北纬32°43′,东经107°53′,海拔654米,清嘉庆中叶建街,原为西乡县南部边陲集镇,1951年划归本县,为杨家河乡人民政府驻地;1953~1956年间曾为杨家河区公所驻地。杨家河老街长80米,宽4米。1957年西镇公路建成后,逐渐将供销社、旅社、食堂、粮点、县木材检查站等单位建于河东公路两旁,形成新街,长230米,宽7.5米,常住300余人。农历每旬一、四、七日逢场,为本县北部核桃、木耳、肉食、禽、蛋等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
(四)松树坝 在县境东南部,距城60公里处,北纬32°20′,东经108°04′,海拔731米。清嘉庆年间形成街市。清朝、民国初为24地之一的双北河治所驻地。后为双北河联保驻地,解放后一直为松树乡人民政府驻地,现街长120米,宽6米,常住人口近200人,百日场,为本县东南部漆籽、茶叶、禽、蛋、肉食等农副产品交易小集镇。
(五)小河口 距县城69公里处的偏溪河与下楮河交汇处,北纬32°31′,东经108°13′,海拔508米。清时兴集建街,至民国中期,历为24地之一的偏溪河治所和偏溪河联保联驻地。解放后一直为小河乡人民政府驻地。现街长135米,宽5米,常住290余人。农历每旬二、五、八日逢场。为本县东部边陲茶叶、棕片、楮皮纸、生漆等山货土特产品交易集镇。
(六)核桃树 距县城96公里处,北纬32°29′,东经107°27′,海拔1080米。清代、民国初为24地之一的白阳关治所驻地。民国中叶逐步形成街市。1932年12月~1935年2月红军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为川陕省赤北县长坪区核桃树乡苏维埃政府驻地。解放后为白阳乡、永乐乡人民政府驻地。常住300余人,农历每旬二、五、八日逢场,赶场者达400人左右,为西部边陲核桃、木耳、生漆、肉食等农副产品集散地。
二、初具集镇雏形的:
(一)高桥 在县城东8公里处的捞旗河与大洋河交汇处。清代、民国初曾为24地之一的山沙坡治所驻地,后为拴(马岭)山(沙坡)联保驻地。从1960年起为高桥管理区、人民公社、乡人民政府驻地。现初具街道雏形,居住9户40余人。
(二)、大田坝 在县南距城49公里处的西万公路边,北纬32°16′,东经108°10′,海拔982米。原为村落,1982年源滩公社及事企业单位由桃源寺迁此而渐具村镇雏形。
(三)大河垭 在县东距城34公里处,北纬32°32′,东经108°01′,海拔720米。1978年青狮公社及其企事业单位由青狮沟迁此新建村镇。现有23户130多人。
(四)两河口 在县境东北部,距城71公里处的东河、西河交汇处,楮河由此源起。北纬32°45′,东经107°59′,海拔977米。解放后为两河、觉皇乡人民政府驻地。1984年新建街道长40米,宽6.5米,居住13户80余人。
(五)万僧寺 在县境西南距城55公里处的川陕边陲,北纬32°24′,东经107°40′,海拔680米。此处原为明代古刹,以僧多香火兴旺喻名“万僧寺”。1985年伍家乡人民政府由老屋迁此新建村镇,现居住15户80余人。
(六)三溪口 在县西距城70公里处的刘家河与余杨河交汇处,北纬32°28′,东经107°36′,海拔700米。1963年3月设立三溪人民公社后,一直为公社管理委员会、乡人民政府驻地,逐步形成集镇。现有27户135人,百日场,为本县西部茶叶、油桐、生漆、禽、蛋、肉食等农副产品小型集散地。
(七)狮儿坝 在县境西北部距城63公里处,北纬32°35′,东经107°42′,海拔1069米。原为村落,1978年凉桥公社及企事业单位由凉桥迁此,遂为全乡政治、经济中心。
(八)毛垭 距县城19公里处,北纬32°26′,东经107°57′,海拔1119米。1960年后为毛垭农场、公社、乡人民政府驻地。
(九)田坝(堡子) 距县城55公里处的楮河下游,北纬32°29′,东经108°10′,海拔580米。原为村庄,解放后一直为田坝乡人民政府及其企事业单位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