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蜀道(古荔枝道)
是穿越县境南北的川陕古道,约形成于汉置益州部之后。由四川涪陵经今达县、万源到滚龙坡入陕境镇巴界,过渔渡坝、镇巴城、拴马岭、杨家寺到西乡后向东北接子午道南口,北行至长安(今西安)。唐天宝年间,玄宗命从涪州飞马长安为杨贵妃送鲜荔枝即取此道,故又称“荔枝道”。在历史上一直是沟通川陕政治、经济,促进商贸流通的重要通道之一。
二、镇巴~西乡道
除巴蜀道外还有两条:一是顺洋水(现泾洋河)直下,经陈家滩、马家河、王家河,从黄石板入西乡县境,经大郎庙、罗镇坝、堰口到西乡城。二是沿洋水北行到小渡坝后,过河西北行,溯黄河沟上白岩寨,到草坝子(或由县城西北行上严家山,经何家营北行到草坝子),经挖泉坝,下山过石灰溪、丁家坡到达青水河,由青水街继续北行,经西沟、皮窝铺、沙田坝、会仙桥、郑家坪入西乡境,经高家池、杨河坝到西乡城。
三、西乡—龙池—通江道
由西乡南行,经柳树店、峡口、钟家沟,再折向南行,经大巴关、舀私河、阳大岭、龙池,从林口子入本县境,过倒流水、分水岭入川境,经两河口、长坪抵通江县城。历代川人运输糖、纸、钢铁北上及关中的棉花、布匹南下多取此道。其道北段要翻越米仓山,艰险难行,常有匪患。解放后公路运输发展,北段商运渐止,步履尚存。
四、镇巴—通江道
自县城西行,经青㭎坪、九阵坝、长岭、三元坝、简池坝,从两河口出县界入川,经长坪抵通江县城(或由三元坝经万僧寺入川境,过什字坝、钢溪河汇于长坪抵通江)。其道沿河谷穿行,地势较低,人背畜驮商运畅通。
五、西乡—五里坝—城口道
自西乡东行,经白沔峡、茶镇、老渔坝、木竹坝、分水岭、高川、五里坝入本县境,过兴隆场(或自西乡经马家湾入镇巴境,过平安场到兴隆场),再东南行折向观音堂,循任河支流谷地抵茅坝关,溯任河出陕西入川后,经大竹抵城口,为穿越镇巴境东的川陕要道。自古商运频繁,行人众多,此道要冲五里坝,曾于清代设县丞(民国改为县佐),观音堂设把总分防。民国24年(1935)东区时遭匪乱,行人几绝,解放后商旅复苏。
六、镇巴—紫阳道
自县城南东行,经高桥、火石垭、铜钱坪到兴隆场后分为南、东两线,南线顺楮河经观音堂、巴庙、小河到紫阳;东线翻越五峰包,经后河到碾子垭(或从兴隆场东北行经三元坝入西乡境,经五里坝、两河口、柏树垭复入本县境到碾子垭),从大垭子出境入紫阳界抵县城。
以上述6条川陕道、毗邻道为主干,连接乡间村镇小道,构成本县古道路交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