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 县境内产于观音、大市川、兴隆、平安、觉皇、长岭、黄柏岭、池洋、伍家、仁和等地区。解放后,由野生变为家种,原由土产公司经营,1957年划归县药材公司经营,1960年收购6865.5公斤,1988年收购21479公斤,除本县自用外,大部调给省内外药材系统。
二、野生药材
八角香 别名兔儿风、小儿里麻、蜘蛛草。生于海拔1800米左右的山沟杂木林阴湿处,产于本县,池洋、红渔、凉桥、永乐、大楮、仁和、星子山等地。每年收购2000公斤左右。
土茯苓 产于海拔千米以下地区,生长于山坡林下,路旁丛林和山沟阴处较常见。个体中草医常用。
半夏 别名麻芋子、败下子。本县系汉中地区主产地之一,1959年收购1663公斤,1980年6474.5公斤。加工简便,价格贵。
百合 别名药百合、野百合、山丹、卷丹。本县各地均有分布,全县每年可收2000公斤。
通草 别名小通草。多生于山谷、沟边、林中或林缘,本县各地均产,资源丰富。解放后由土产门市部收购,1957年县药材公司成立后经营收购,年收购1000~1200公斤。
五味子 别名西五味子、浸奇子。生于阴山坡沟内潮湿林中或路旁灌丛中,产于本县各地,储藏量大。解放后,由土产门市部收购,1957年划为县药材公司经营。1年收购4200公斤。除满足本县药用外,均上调外地药用。
瓜蒌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括楼的果实。本县三元、简池、黎坝、碾子、渔渡等乡产量颇丰。县药材公司1960年收购614.5公斤。由于价格不稳,近20年来,收购量逐年下降。
猪芩 别名豕苓。解放前,山区农户很少采挖。解放后,县药材公司逐步对中药材挂牌收购,农户开始采挖加工出售。1960年收购1公斤,1984年收购3128公斤。
金银花 别名二花、银花。主产于青水、三元、简池、白河、觉皇、观音、兴隆、碾子等地。解放后,由土产门市部经营,1960年收购939.5公斤,1981年收购1332公斤。
麝香 别名寸香。本县高山和半高山地区居住的猎户历来有捕麝取香习惯。从50年代起,由县贸易公司土产门市部收购,1957年7月由县药材公司收购,区供销社由公司委托代购。1964年收购100.5克,收购量逐年增多。麝香属国家管理药品,价格昂贵。本县属省地指定的收购点,收购后全额上调。近年来国家把麝列为二级保护动物。麝香收购渐少。
金耳环 别名金石斛。生长在海拔2000~2400米阴湿石崖上和多年生的冬青、栎、松、桦等树上,产于巴山林、大池一带,以春末夏初和秋季采收为宜,价格高,产量低,不成批量。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