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南乡县年远事湮,县以下行政区划已无文献可稽。 唐洋源县以下,从《定远厅志》关于“唐则百户为里,五里为乡”①和《太平寰宇记》关于大历元年“北移于西乡县南二十里白湍村权置行县”及宝历元年“敕洋源县为乡”②的记述中,仅知为乡、里、村制。 宋时,从蒿坪寺古钟铭文中仅知为乡、保制,今本县简池乡蒿坪村一带,当时属西乡县仙游乡马宗保辖③。 清时,从王穆康熙五十七年(1718)撰的《西乡县志》中得知,县境主要属西乡县南路辖,兼及东路、西路。南路共19乡,今属本县的有面子山、拴马岭、青水河、大楮河、固县坝、九阵坝、三元坝、黎坝、仁村、坪落、双河、盐场、渔渡坝13乡;东路共17乡,今属本县的有楮河、蜡溪、大市川、焦王河、偏溪河5乡;西路共20乡,今属本县的有白阳关、石虎坝、麻池铺、黄村、大池坝5乡。当时西乡县共设4路68乡,涉及本县今辖区的占3路23乡。 嘉庆七年(1802)定远厅初设时,领东、南、西、北4乡,5里24地。乡、地按地理位置连片划分;里则从赋税徭役平衡着眼,采取高、矮山、上、中、下地搭配划编,故各里辖地呈跨乡插花状,甚至相距甚远④,嘉庆十四年(1809),西乡县以蜡溪、大市川2地与定远厅菩提河、楼房坪2地兑拨⑤。 定远厅1809~1877年行政区划表 表2—2
┏━━━┳━━━┳━━━━━┳━━━┳━━━━━━━━━━━━━━━━━━━━━━━━┓
┃里名 ┃地等 ┃ 地名 ┃乡别 ┃ 主要辖境相当今乡(镇)域 ┃
┣━━━╋━━━╋━━━━━╋━━━╋━━━━━━━━━━━━━━━━━━━━━━━━┫
┃ ┃ 上 ┃ 固县坝 ┃ ┃ 小洋乡、泾洋乡、城关镇、陈家滩乡二郎滩以南 ┃
┃ ┃ ┣━━━━━╋━━━╋━━━━━━━━━━━━━━━━━━━━━━━━┫
┃ 定 ┃ 地 ┃ 坪落 ┃ 南 ┃ 赤南乡一带 ┃
┃ ┣━━━╋━━━━━╋━━━╋━━━━━━━━━━━━━━━━━━━━━━━━┫
┃ 远 ┃ 中 ┃ 山沙坡 ┃ 北 ┃ 高桥乡、泾洋乡东部 ┃
┃ ┃ ┣━━━━━╋━━━╋━━━━━━━━━━━━━━━━━━━━━━━━┫
┃ ┃ 地 ┃ 仁村 ┃ 南 ┃ 仁村乡一带 ┃
┃ ┣━━━╋━━━━━╋━━━╋━━━━━━━━━━━━━━━━━━━━━━━━┫
┃ 里 ┃ ┃ ┃ ┃ ┃
┃ ┃下地 ┃ 大楮河 ┃ 北 ┃ 大楮乡一带 ┃
┣━━━╋━━━╋━━━━━╋━━━╋━━━━━━━━━━━━━━━━━━━━━━━━┫
┃ ┃ 上 ┃ 上楮河 ┃ 东 ┃ 觉皇、前进、平安乡境一带 ┃
┃ ┃ ┣━━━━━╋━━━╋━━━━━━━━━━━━━━━━━━━━━━━━┫
┃ 从 ┃ ┃ 下楮河 ┃ 东 ┃ 青狮、观音、田坝乡一带 ┃
┃ ┃ ┣━━━━━╋━━━╋━━━━━━━━━━━━━━━━━━━━━━━━┫
┃ ┃ 地 ┃ ┃ 东 ┃ 吊钟岩、巴庙、小河、庙溪乡一带 ┃
┃ 政 ┃ ┃ 偏溪河 ┃ ┃ ┃
┃ ┣━━━╋━━━━━╋━━━╋━━━━━━━━━━━━━━━━━━━━━━━━┫
┃ ┃中地 ┃ 中楮河 ┃ 东 ┃ 兴隆场、麻柳滩乡一带 ┃
┃ ┣━━━╋━━━━━╋━━━╋━━━━━━━━━━━━━━━━━━━━━━━━┫
┃ 里 ┃ ┃ ┃ ┃ ┃
┃ ┃下地 ┃ 拴马岭 ┃ 北 ┃ 陈家滩乡二郎滩以北、杨家河乡岩寨子以南 ┃
┣━━━╋━━━╋━━━━━╋━━━╋━━━━━━━━━━━━━━━━━━━━━━━━┫
┃ 宣 ┃ 上 ┃ 渔渡坝 ┃ 南 ┃ 渔渡、毛垭、木竹乡及源滩乡一部分 ┃
┃ ┃ ┣━━━━━╋━━━╋━━━━━━━━━━━━━━━━━━━━━━━━┫
┃ ┃ 地 ┃ 双北河 ┃ 南 ┃ 白河、松树、巴山乡一带 ┃
┃ ┣━━━╋━━━━━╋━━━╋━━━━━━━━━━━━━━━━━━━━━━━━┫
┃ 化 ┃ ┃ ┃ ┃ ┃
┃ ┃中地 ┃ 大池堡 ┃ 西 ┃ 大池、池洋及红鱼乡一部分 ┃
┃ ┣━━━╋━━━━━╋━━━╋━━━━━━━━━━━━━━━━━━━━━━━━┫
┃ 里 ┃下地 ┃ 花石堡 ┃ 西 ┃ 伍家、三溪乡一带 ┃
┣━━━╋━━━╋━━━━━╋━━━╋━━━━━━━━━━━━━━━━━━━━━━━━┫
┃ ┃上地 ┃三元黎坝 ┃ 西 ┃ 三元镇、黎坝乡一带 ┃
┃ ┣━━━╋━━━━━╋━━━╋━━━━━━━━━━━━━━━━━━━━━━━━┫
┃ 归 ┃ ┃ ┃东 ┃ 碾子垭、新生、后河乡一带 ┃
┃ ┃中地 ┃蜡溪 ┃ ┃ ┃
┃ ┣━━━╋━━━━━╋━━━╋━━━━━━━━━━━━━━━━━━━━━━━━┫
┃ 仁 ┃ ┃ 大市川 ┃东 ┃ 大市乡一带 ┃
┃ ┃ ┣━━━━━╋━━━╋━━━━━━━━━━━━━━━━━━━━━━━━┫
┃ ┃ 下 ┃ ┃ ┃ ┃
┃ 里 ┃ ┃ 白阳关 ┃ 西 ┃ 永乐乡一带 ┃
┃ ┃ ┣━━━━━╋━━━╋━━━━━━━━━━━━━━━━━━━━━━━━┫
┃ ┃ 地 ┃ ┃ 北 ┃ 青水、仁和乡一带 ┃
┃ ┃ ┃ 清水河 ┃ ┃ ┃
┣━━━╋━━━╋━━━━━╋━━━╋━━━━━━━━━━━━━━━━━━━━━━━━┫
┃ ┃ 中 ┃ 盐场坝 ┃ 南 ┃ 盐场镇、源滩乡一部分 ┃
┃ ┃ ┣━━━━━╋━━━╋━━━━━━━━━━━━━━━━━━━━━━━━┫
┃ 安 ┃ ┃ 九阵坝 ┃ 南 ┃ 九阵乡和长岭乡的一部分 ┃
┃ ┃ ┣━━━━━╋━━━╋━━━━━━━━━━━━━━━━━━━━━━━━┫
┃ 定 ┃ 地 ┃ 麻池堡 ┃ 西 ┃ 长岭乡的一部分和草坝、向家坪乡 ┃
┃ ┣━━━╋━━━━━╋━━━╋━━━━━━━━━━━━━━━━━━━━━━━━┫
┃ 里 ┃ 下 ┃ 石虎坝 ┃ 西 ┃ 简池乡一带 ┃
┃ ┃ ┣━━━━━╋━━━╋━━━━━━━━━━━━━━━━━━━━━━━━┫
┃ ┃ 地 ┃ 黄村 ┃ 北 ┃ 凉桥乡、红鱼乡的一部分 ┃
┗━━━┻━━━┻━━━━━┻━━━┻━━━━━━━━━━━━━━━━━━━━━━━━┛
光绪三年(1877),定远厅同知余修凤整理保甲,每十户编为一牌,设牌长;每十牌编为一甲,设甲长;原则上每十甲为一保,设保正。但因山区地广人稀,则量地广狭,或三四甲、五六甲为一保亦可,全厅4乡24地(其畛域与嘉庆七年同),共划编71保150甲1604牌⑥。 定远厅1877~1910年行政区划表 表2—3
┏━━━━━━━━┳━━━━━━━━━━━━━━━━━━━━━━━┳━━━━━━━━━━━━━━━━━━━━━━━┓
┃ 乡 ┃ 东 乡 ┃ 南 乡 ┃
┣━━━━━━━━╋━━━┳━━━┳━━━┳━━━┳━━━┳━━━╋━━━┳━━━┳━━━┳━━━┳━━━┳━━━┫
┃ 地 ┃ 上 ┃ 中 ┃ 下 ┃ 蜡 ┃ 大 ┃ 偏 ┃ 双 ┃ 渔 ┃ 盐 ┃ 坪 ┃ 仁 ┃ 九 ┃
┃ ┃ 楮 ┃ 楮 ┃ 楮 ┃ ┃ 市 ┃ 溪 ┃ 北 ┃ 渡 ┃ ┃ ┃ ┃ ┃
┃ ┃ 河 ┃ 河 ┃ 河 ┃ 溪 ┃ 川 ┃ 河 ┃ 河 ┃ 坝 ┃ 场 ┃ 落 ┃ 村 ┃ 阵 ┃
┣━━━┳━━━━╋━━━╋━━━╋━━━╋━━━╋━━━╋━━━╋━━━╋━━━╋━━━╋━━━╋━━━╋━━━┫
┃ 所 ┃ 保 ┃ 5 ┃ 3 ┃ 4 ┃ 3 ┃ 1 ┃ 4 ┃ 3 ┃ 5 ┃ 2 ┃ 3 ┃ 3 ┃ 3 ┃
┃ ┣━━━━╋━━━╋━━━╋━━━╋━━━╋━━━╋━━━╋━━━╋━━━╋━━━╋━━━╋━━━╋━━━┫
┃ ┃ 甲 ┃ 10 ┃ 6 ┃ 12 ┃ 4 ┃ 3 ┃ 6 ┃ 6 ┃ 10 ┃ 8 ┃ 4 ┃ 6 ┃ 6 ┃
┃ ┣━━━━╋━━━╋━━━╋━━━╋━━━╋━━━╋━━━╋━━━╋━━━╋━━━╋━━━╋━━━╋━━━┫
┃ 辖 ┃ ┃ ┃ ┃ ┃ ┃ ┃ ┃ ┃ ┃ ┃ ┃ ┃ ┃
┃ ┃ 牌 ┃ 125 ┃ 37 ┃ 92 ┃ 65 ┃ 37 ┃ 104 ┃ 47 ┃ 143 ┃ 92 ┃ 89 ┃ 74 ┃ 46 ┃
┣━━━┻━━━━╋━━━┻━━━┻━━━┻━━━┻━━━┻━━━╋━━━┻━━━┻━━━┻━━━┻━━━╋━━━┫
┃ ┃ ┃ ┃厅城 ┃
┃ 乡 ┃ 西 乡 ┃ 北 乡 ┃ ┃
┃ ┃ ┃ ┃附地 ┃
┣━━━━━━━━╋━━━┳━━━┳━━━┳━━━┳━━━┳━━━╋━━━┳━━━┳━━━┳━━━┳━━━╋━━━┫
┃ ┃ 麻 ┃ ┃ 花 ┃ 大 ┃ 石 ┃ 白 ┃ 山 ┃ 拴 ┃ 清 ┃ 大 ┃ 黄 ┃ 固 ┃
┃ 地 ┃ 池 ┃ 元 ┃ 石 ┃ 池 ┃ 虎 ┃ 阳 ┃ 沙 ┃ 马 ┃ 水 ┃ 楮 ┃ ┃ 县 ┃
┃ ┃ ┃ 黎 ┃ ┃ ┃ ┃ ┃ ┃ ┃ ┃ ┃ ┃ ┃
┃ ┃ 堡 ┃ ┃ 堡 ┃ 堡 ┃ 坝 ┃ 关 ┃ 坡 ┃ 岭 ┃ 河 ┃ 河 ┃ 村 ┃ 坝 ┃
┃ ┃ ┃ 坝 ┃ ┃ ┃ ┃ ┃ ┃ ┃ ┃ ┃ ┃ ┃
┣━━━┳━━━━╋━━━╋━━━╋━━━╋━━━╋━━━╋━━━╋━━━╋━━━╋━━━╋━━━╋━━━╋━━━┫
┃ 所 ┃ 保 ┃ 2 ┃ 3 ┃ 2 ┃ 4 ┃ 3 ┃ 3 ┃ 3 ┃ 4 ┃ 2 ┃ 1 ┃ 2 ┃ 3 ┃
┃ ┣━━━━╋━━━╋━━━╋━━━╋━━━╋━━━╋━━━╋━━━╋━━━╋━━━╋━━━╋━━━╋━━━┫
┃ ┃ 甲 ┃ 3 ┃ 11 ┃ 3 ┃ 9 ┃ 6 ┃ 6 ┃ 4 ┃ 8 ┃ 3 ┃ 2 ┃ 5 ┃ 9 ┃
┃ ┣━━━━╋━━━╋━━━╋━━━╋━━━╋━━━╋━━━╋━━━╋━━━╋━━━╋━━━╋━━━╋━━━┫
┃ 辖 ┃ 牌 ┃ 22 ┃ 97 ┃ 24 ┃ 49 ┃ 30 ┃ 35 ┃ 77 ┃ 21 ┃ 61 ┃ 27 ┃ 72 ┃ 138 ┃
┗━━━┻━━━━┻━━━┻━━━┻━━━┻━━━┻━━━┻━━━┻━━━┻━━━┻━━━┻━━━┻━━━┻━━━┛
①《定远厅志》地理志二。 ②《太平寰宇记》卷一三八洋州第五页。 ③《镇巴文史资料》第三辑102、104页。 ④《定远厅志》卷二地理志三。 ⑤民国《西乡县志》建置志第二。 ⑥《定远厅志》卷四地理志五。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