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位置
本县位于陕西省南徼、汉中地区东南隅的大巴山区,介北纬32°08′54″~32°50′42″、东经107°25′30″~108°16′42″之间。县东观音岩、板凳垭与汉阴县交界;白杨坪、卡子梁、长安寨、唐家垭口、烂泥垭、山王庙、白河垭、落人洞、带河垭与紫阳县交界;县南莲花池、滚龙坡、秋坡梁、将军石、枫橡垭、大小九元与四川省万源市交界;西南老君山、云雾山、西乡街、王家营、郎家河与四川通江县交界;西北癞子洞、林口子、尖山坪、黄杨岭,县北凤家梁、汤家山、柳树垭、十二岭、王耳垭、摩天岭、卡子垭、小沟、大寨均与西乡县交界。东、南、北三面皆以山为界,唯西面癞子洞至西乡街段以高庄河为界。东起长安寨西止王家营,最长处直线80.45公里,南起秋坡梁北止王耳垭,最宽处直线77.45公里,总面积3437平方公里。县城距省会西安市432公里,距汉中地区行政公署驻地汉中市183公里,东距紫阳县城142公里,南距万源城82公里,西距通江县城156公里,北距西乡县城87公里。
第二章 建置沿革
依《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划区,镇巴在夏、商为梁州域,西周为雍州域,东周属楚,赧王三年(前312)秦惠文王取楚地置汉中郡①,辖成固县②,地属之。
秦统一后至西汉初,郡、县依旧③。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以旧梁州为益州部,辖汉中郡成固县,地属之④。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新莽蜀郡太守公孙述称帝据益州,地属之;十二年(36)公孙述灭,地复属汉⑤。和帝永元七年(95)封平定西域名将班超为定远侯,县地为其封邑,置定远城,亦号班城、平西城⑥。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退,汉中郡名复,县地仍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⑦。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析成固县南部置南乡县,辖今镇巴、西乡两县地⑧,县城设归仁山,即渔渡坝古城堡⑨,是为本县置县之始,属益州汉中郡辖。后主炎兴元年(263)曹魏灭蜀,将蜀地分为梁、益二州,南乡县属梁州辖⑩。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改南乡县为西乡县,治所北移至今西乡境内,地属梁州汉中郡西乡县。西晋末,十六国纷起,县地于晋愍帝建兴元年(313)为巴氐族政权成汉据,二年梁州郡县没,东晋于襄阳侨置梁州力图收复,穆帝永和三年(347)灭成汉,地复;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县地为氐族政权前秦据,太元九年(384)复;安帝义熙元年(405)县地又为羌族政权后秦据,四年(408)复归晋,仍属梁州汉中郡西乡县辖⑾。
南北朝时,梁武帝天监三年(504)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汉中投北魏,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废西乡县于其地置丰宁郡及丰宁县,改属直州,地属之;梁武帝大同元年(535)收复梁州。州、郡、县名复;西魏废帝元年(552)夺汉中,复丰宁郡、县名,地属之。废帝二年(553)于境内设洋州。县地属洋州丰宁郡丰宁县。北周依旧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地属洋州丰宁县。炀帝大业二年(606)废洋州,以丰宁县入汉川郡,改称西乡县,地属汉川郡西乡县⒀。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于西乡置洋州,县地属洋州西乡县。四年(621)析西乡县东南(今镇巴县境)置洋源县,属洋州辖。洋源县治所史书无载,但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云:洋源县“因洋水为名”⒁,洋水即今泾洋河,发源镇巴星子山,顺洋水源头下,境内能建县城的地址唯固县坝一处,疑此⒂。太宗贞观元年(627)全国划为十道,洋源县属山南道洋州辖。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又分东、西两道,洋源县属山南西道洋州辖。天宝元年(742)改洋州为洋川郡,洋源县属山南西道洋川郡辖。肃宗乾元元年(753)废郡复置洋州,洋源县复属山南西道洋州辖。代宗大历元年(766)洋源县治所被焚,北移于西乡县南二十里白湍村权置行县。敬宗宝历元年(825)洋源县废,地属山南西道洋州西乡县⒃。昭宗景福元年(892)岐王李茂贞取兴、洋二州。昭宗天复二年(902)蜀王建取兴元,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以洋州降前蜀⒄。
五代十国时,洋州于前蜀王衍乾德六年(924)降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归后蜀,为避皇帝孟知祥讳,改洋(古读xiáng)州为源州,县地属山南西道源州西乡县⒅。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灭后蜀,地入宋,改源州为洋州,县地属洋州西乡县⒆。太宗至道三年(997)全国分15路,地属峡西路洋州西乡县⒇。神宗元丰间(1078~1085)全国析为23路,地属利州路洋州西乡县(21)。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利州路分为东西两路,地属利州东路洋州西乡县。光宗绍熙五年(1194)利州东西两路合一;宁宗庆元二年(1196)复分;嘉定三年(1210)又合;十一年(1218)再分,地均属之(22)。理宗端平二年(1235)蒙古军入侵金、洋、梁州,宝祜元年(1253)忽必烈遣使戍守兴元诸州,沿宋制:(23)。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割洋州西乡县属兴元路(24)。二十七年(1290)设行中书省,地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西乡县(25)。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夏主明玉珍遣将取兴元,地属夏(26)。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五月遣将取兴元。改兴元路为兴元府。六月改称汉中府,地属陕西行中书省汉中府西乡县。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地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汉中府西乡县。十三年(1380)又改布政使司为省。地属陕西省汉中府西乡县(27)。
清初如旧,嘉庆七年(1802)析西乡县南24地。取“汉定远侯封邑”之意置定远厅,为县级行政区,其官阶高于县,属陕西省汉中府辖。厅城建于固县坝(28)(即今镇巴县城)。
民国2年(1913)废府、州、厅制,改定远厅为定远县,直属陕西省辖。3年(1914)元月为避免与四川、安徽、云南三省定远县重名,以境处大巴山、一方之主山日镇、县城固县坝又为巴山重镇之意,更名镇巴县。是年省、县间设道,本县属陕西省汉中道。17年(1928)废道,县复直属陕西省辖(2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2年(1932)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经过本县西部林口子、核桃树到达四川通江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2年12月29日成立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1933年2月正式成立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同年9月4日在本县坪落成立陕南县苏维埃政府,辖今渔渡、三元两区,属川陕省辖;同时期,在今赤北区建立的区、乡苏维埃政府属川陕省赤北县辖(县苏维埃政府设通江两河口)。与此同时,镇巴其余地方的国民党统治区仍名镇巴县。1935年2月红军入川向西线进发,陕南、赤北县消失。全境仍称镇巴县,隶属陕西省(30)。
民国24年(1935)9月25日,全省设6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镇巴县属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公署专员辖(31)。民国38年(1949)9月29日,陕西省政府在城固增设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本县与城固、南郑、西乡4县属陕西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辖(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同年12月17日人民解放军进驻镇巴(33),12月19日镇巴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4),属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辖(35);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36),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告结束(37),县属陕西省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辖;5月5日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入陕南行政公署,县直属陕西省陕南行政区:(38);1951年2月11日陕南行政公署撤销,南郑区专员公署成立,县属陕西省南郑专区(39);1954年1月1日专区更名,县属陕西省汉中专区;1969年10月1日专区更名地区,县属陕西省汉中地区(40)。
①
④
⑤
⑦民国《西乡县志·舆地志》。
②
③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303页。
⑥嘉庆《大清一统志·汉中府二·古迹》;雍正《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汉中府部古迹;刘琳《华阳国志校注》127页,巴蜀书社1984年第一版。
⑧刘琳《华阳国志校注》127页,巴蜀书社1984年第一版。
⑨清光绪余修凤纂《定远厅志》建置志。
⑩
⑾
⑿民国薛祥绥编《西乡县志》舆地志。
⒀民国薛祥绥编《西乡县志》大事志。
⒁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三,中华书局版536页。
⒂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725页:“既名洋源,当距洋水发源地不远。今泾洋河即古洋水,发源镇巴县南的大巴山,故洋源县最初当设在今镇巴县。”
⒃民国薛祥绥编《西乡县志》舆地志。
⒄
(23)
(24)
(26)民国薛祥绥编《西乡县志》大事志。
⒅
⒆
(27)民国薛祥绥编《西乡县志》舆地志。
⒇
(21)《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 、
(22)《宋史》卷八十五,志第四十二地理五。
(23)
(24)
(25)《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志第十二地理三。
(28)清光绪余修凤纂《定远厅志》建置志。
(29)张在普编著《中国近现代政区沿革表》前言、2、217页(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7年第1版)。
(30)林超等主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37、39、61、7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
(31)民国薛祥绥编《西乡县志》舆地志。
(32)镇巴县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11号卷54页镇巴县政府镇秘字第0292号训令。
(33)镇巴县档案馆藏县人民政府秘书室1949年永久1号卷28页。
(34)镇巴县档案馆藏民政科1950年永久2号卷28页。
(35)省委政研室等编《陕情要览》1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36)李平安等编《陕西经济大事记》12页(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37)王志成、胡兴民《陕甘宁边区历史简述》(《陕西地方志通迅》1985年第4期32页)。
(38)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法令汇编》第一集16页(1950年12月31日版)。
(39)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法令汇编》第二集20页(1951年12月31日版)。
(40)中共汉中地委组织史征编办公室1987年6月2日《汉中地区行署名称沿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