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古代第三纪,石泉属于东部中亚热带干旱疏林区,在新时期的一些低山丘陵生长着喜热的常绿和落叶乔木。组成落叶——常绿、郁闭度不大的阔叶林,林下和林缘构成灌木层。山区分布有冷杉、云杉、铁杉和落叶灌木,植物呈现垂直分异。在晚始新世,山区还生长着松、杉、柳以及其他榆科组成的针、阔叶疏林。林下有豆科、十字花科和其他草木植物。第三纪,我国古地理轮廓已接近于近代。植被由栎、山核桃、栗以及大戟科、蕃荔枝科等植物组成。进入第四纪后,由于冰期原因,气候普遍变冷,冰期和间冰期反复更叠,引起气候波动。冰期来临,气温下降,导致北植南移,当气温回升,部分植物再度回流。第四纪早期,秦岭并不太高,普遍生长着亚热带植物,到晚期更新世时,秦岭才上升到现在的高度。其以北气候变为干凉,许多亚热带植物就不再生长。这样,秦岭就成了我国东部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的分界线。石泉属于秦岭南麓和巴山北坡,气候温和湿润,适于多种植物生长。在进入全新世后,山丘大部分植被又为古代森林所覆盖。林木参天,绿野千里,禽鸟栖息,百兽出没,郁郁葱葱,一片绿色世界。
自秦以来,今石泉县地就逐渐成为农业区。但此期生产范围仅限于汉江谷地,对山区森林植被破坏不大。直到宋代和元代,石泉还是人烟稀少,森林蓊郁,自然植被保存完整。明末清初,由于外省移民大量迁入,垦殖业大兴,肆意砍伐森林,自然植被开始遭到破坏。清代中期,移民剧增,垦殖愈繁,原始森林逐渐被摧垦,到19世纪,除云雾山顶部残存部分森林外,大面积中山和低山丘陵变为荒山秃岭。“高下鳞次”的梯田代替了原来的山坡森林植被。
全县林业用地,现为138.8万亩。其中有林地84.9万亩,疏林地1.3万亩,灌木林地26.3万亩,宜林地26.3万亩。森林覆被率44.17%,覆盖率44.5%,树木覆盖度16.5%。
一、亚热带植被景色
石泉北有秦岭阻挡着寒潮的侵袭,冬季温度,特别是极端最低气温,高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各地。许多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在同纬度淮河下游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在石泉县不仅生长良好,而且种类丰富,量多质好。如柑橘、油桐、甜橙、香园、乌桕、无花果、桂花、黄栀子、枇杷、夹竹桃、芭蕉等亚热带植物,广泛分布。桔柑皮薄味甜;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7米,可露天越冬;夹竹桃呈小乔木,高达6米。南区藕阳茶叶含硒丰富;黄栀子树高4~5米,大型花,白色,香味浓郁。
二、典型亚热带植物的分界线
石泉北秦、南巴,两山夹峙,形成特殊的北亚热带生物气候带。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反映在植被上,它既有别大巴山以南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更不同秦岭以北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而是常绿落叶混交林类型。其显著特点是,在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种类、种群量上少于中亚热带,但远高于暖温带。秦岭南麓、巴山北坡,共有常绿阔叶木本植物203种(包括复种,下同)。而秦岭北坡只有46种,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更少,仅10种左右。大巴山以南的四川盆地在270种以上。1982年森林资源普查,阔叶树种98种,说明生物气候状况介于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之间,与南方相似,与北方差之甚远。
石泉处于亚热带边缘较为明显。如女贞在石泉是高8~10米的乔木,而在关中平原则呈灌木状。桂花在西安露天栽培,呈丛状生长,花少,花期仅4~5天,石泉桂花不仅是乔木,而且繁花满枝,甚至四季都开花。枇杷在石泉为常绿果树,而在西安则变成仅开花不结果的观赏植物。油桐是典型的亚热带木本油料植物,800米以下地带生长良好,汉江以南优于以北。秦岭以北不见踪迹。山茶科的茶树和油茶也是亚热带的典型经济作物,栽培、产量、品质可与中亚热带各地媲美。原产地中海的油橄榄,是一种高产油料树,从生境条件看,石泉秦巴山地也是栽培中心。
马尾松、杉木以中亚热带为分布中心,汉江流域是自然分布的最北区域,石泉海拔1000米以下的酸性土,比比皆是,可以天然更新,并表现固有的速生性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