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医
民间内科草医,称“郎中”。外科草医善治骨折或脱臼者,称“水师”,统称“草药子先生”。
石泉农民历来贫困,多数请不起中医,吃不起中药。而草医遍布各地,自采草药,收费低廉,历代盛行。
草医凭一技之长,赖以糊口,故多保守,父子相传,不传外人。药名也往往使用僻异名,外人难以识别。用药均无处方,无戥称,临时1把草(鲜草药),或切几片药(干药),混为1包,煎汤服用。外敷时,以鲜草药用嘴嚼烂敷于患处。草医也常用拔火罐、扎银针等法。
水师接骨时,左手持“法水”(冷水),右手指作画符状,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口含“法水”喷于患处,迅速将骨矫正或捏合,敷药,上夹板,包扎牢固,辅以跌打损伤药内服。
解放后,中西医疗单位普遍发展,医护人员逐步增多,医技提高。西药实行全国统一价,中药全省统一价,物美价廉。草医遂处于衰落状态,渐次减少。
国家为继承和发掘民间医药技术遗产,多次组织草医学习政策,鼓励献方献技。1971年,全县进行草医登记。名老草医仅有7人。思想开明者请进医院,配备1名科研医生为助手,以跟师学艺,边看边学。草医看病时助手边学边记。草医配方时,助手写处方。由于不用戥称,数量只能目测揣度,难以准确。进入县医院的老草医张书海使用的草药达200余种。草医焦南林,后柳人,对骨科有专长,人称“焦水师”,远近驰名,求医者很多。王国林,兴坪人,善以草药外敷拔弹(枪弹)。其人保守,1971年动员献方时,并未献出。1974年,名老草医年老相继去世,有些绝技今已失传。
二、庙医
旧时,石泉各地寺庙多。较大庙宇均有神签。系普通常用中药处方,无毒剧品种,属平安药。贫寒人家请不起医生,就到庙里求神拜佛抽神签,由和尚(或道士)问卦,病家抽签。签为竹片,上有号数,按号取签单(处方笺)。庙医其实无医,仅有神签而已。病家持神签去药铺购药。神药往往不能对症,就说“敬神不虔心”。病情如好转,则说“神仙灵验,菩萨保佑”。解放后已废除。
三、巫医
巫医其实既非医亦无药,由巫婆神汉“跳端公”,书符念咒,装神弄鬼,驱邪撵鬼以消灾避难。巫医蒙骗群众,说“生病是鬼魅作崇,”疫情是“瘟神下界”,腹痛是“祖先阴魂在问到他了”,腿脚痛是“叫土箭打了”,精神不振是“摄了魂”,痴聋哑傻是“前世冤孽”,儿童长期患病花钱多是“前世的帐主子来了”。种种疾病无一不与鬼神相联系。巫医不诊断,不用药,以求神许愿、打保护、送花盘、扶乩、过阴、烧胎、喊魂等,哄骗钱财。解放后,已经取缔。
四、验方
民间医生依靠祖辈长期摸索实践的经验,积累了很多单方、偏方和验方。这些单方不载于典籍,全藏于医生的心中。
1956年,县人民政府号召中医、草医献方献技,全县共献出秘方验方635个(内科371,外科110,流行病42,妇科31,儿科81个)。许劭先献出用针灸治疗遗尿病的针法。李景荣献出用中药治钩端螺旋体病的验方。董明文、李祥发、叶培堂等献出医技论文。有些草医也献出多种验方。
除专业中医、草医外,民间广大群众也积累有很多土办法自行治病。用苦楝树皮煎服驱虫,灶心土止呕,香墨止血,以及掐人中、推太阳穴、提寒筋、刮痧、油梳子推、揉肚、捶腿、捶背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