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在民国时期以前畜牧种类结构是猪、骡、马、牛、羊、鸡、鸭。解放后,骡、马逐年减少,现已形成猪、牛、羊、鸡的种类结构格局。
第一节 畜禽品种
一、畜类
1.牛:县内只有黄牛,无水牛。黄牛类平利牛、赤岩牛种是本地农家经过长期选育繁殖的适宜山区耕作的役用牛。此牛躯体结实匀称,体型小,行动灵活,抗病力强,性温顺,挽力好,善于爬坡,耐粗饲。1犋牛日可耕黄泥地1亩,沙土地1.3~2亩,坡地3亩左右。
1979年,白河从湖北竹山县引进庙垭牛,在本县试繁成功。庙垭牛体格高大,挽力大,耐粗饲,被毛枣红,适宜山区役用。80年代引进了西门达尔、新地红、利蒙赞、秦川牛冷冻精液,经人工授精配种产杂交牛80余头,现仅顺水乡存活几头。
2.羊:白河山羊属陕南白山羊品种,是皮肉兼用早熟性地方良种。按角、毛长短可分有角短毛羊、有角长毛羊、无角短毛羊、无角长毛羊4种。多为白色,有少数黑、麻、褐色。其体格结实匀称,爬山岩的攀登力强,耐粗饲料,适宜山区放牧。无角短毛羊和无角长毛羊农民称“马头羊”或“狗头羊”。“马头羊”比有角羊体大而重,独只饲养有过百斤者,早熟易肥,肉质鲜嫩,出肉率高,膻味小,繁殖率高,板皮厚,是制革的优质原料。奶山羊与绵羊曾多次引进,因不适生而淘汰。
3.猪:解放前,以养汉江黑猪为主。鬃毛粗而直,背凹、腹大下垂。母猪乳头粗大,性温顺、耐粗饲,繁殖率高,但皮厚、增重慢、饲喂周期长、耗饲多。,50年代以来,先后从外地引进了荣昌、汉白、巴克、苏白、长白、内江、盘克、约克等猪种,同时与本地猪杂交繁殖。其杂交后代生长快,母猪产仔率高,颇受群众欢迎。80年代中期,从外地引进瘦肉型猪,经过试验养殖,90年代初瘦肉型猪肉已面市。
4.骡、马、驴:明、清、民国时期,农村富户或经商户有养饲骡、马作运输工具,驴多作县城磨坊的拉磨畜力,均为当地品种,名称无考。
5.兔:饲养量少,解放前以养中国大耳白兔和安哥拉长毛白兔为主。50年代初安哥拉兔失种,1980年又引进10对繁殖推广,经济效益差,10余年仍无批量养殖。
6.犬:白河农家多有养犬习惯,农村多养普通秦巴家犬,用以看门,少数猎户能驯为猎犬。县城过去有少数人家养狮子狗,用以逗乐。80年代引进德国牧羊犬以及狼狗,数量不逾10只。
7.猫:县内养猫有普通家猫和波斯猫两种。波斯猫50年代曾失种,1984年又从外地引进。
二、禽类
鸡:多为土种鸡。属蛋肉兼用型品种,体型小、抗病力强,多喜食精饲料,适于散放喂养。50年代先后引进来杭、九斤黄、狼山鸡。70年代引进白洛克、扬州黄、澳州黑、三黄、“星杂—288”等良种鸡。1985年6月,从上海农科院引进新浦东肉用鸡。1988年又从上海引进罗斯鸡,次年从湖北十堰市引进AA型肉鸡。1990年引进红宝鸡。
鸭:50年代中期以前,沿河岸养本地白鸭、花鸭、麻鸭。花鸭与野生绿头鸭极似。50年代末失种。70年代末引进北京鸭,放养成功。
三、其他养殖品种
1.蜂:有中华小蜜蜂、意大利蜂,1972年引进优良品种“中蜂”。中华小蜜蜂适应性强,易管理,但产蜜较中蜂低。
2.蝎子:蝎子品种为东亚钳蝎,野生。80年代前没有人工养殖,仅每年春季农村有少数孩童捉蝎,拿到药铺出售,价格每公斤150~200元。80年代始有人工养蝎子,作为脱贫致富项目提倡,少有成功。
3.蚕:清代有大量养殖,品种为当地家蚕。蚕有白色、黄色两种。1956年县蚕桑站从江、浙引进杂交良种有:苏5×苏6、日本×苏华、云汉×华9、陕2×陕3、西湖×新9等优良品种。经试养,其中以苏5×苏6、陕2×陕3两个品种为最好。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