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虫害及防治
(1)小麦常发型病害有小麦条锈病、秆锈病、白粉病。以条锈为主,间歇暴发型的有小麦赤霉病、小麦黑穗病、小麦杆黑粉病等。
小麦常发型虫害有蚜虫和小麦红蜘蛛两种。间歇型暴发,粘虫和麦水蝇等。1971年3月,构朳、西营、冷水部分社队发生小麦红蜘蛛,轻者每株15~20头,重者每株30~40头,以仓上、大双最为严重。
(2)玉米病害有玉米黑粉病、玉米黑斑病、玉米果穗干腐病、赤霉病和玉米丝黑穗病等。
玉米虫害,有常发型的玉米螟、地老虎两种。
(3)红薯常发型病害有黑斑病、软腐病、根腐病。
红薯虫害常发型有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卷叶蛾,突发型有豌豆银蚊、夜蛾危害。
(4)水稻病害常发型有稻纹枯病,间歇暴发有稻瘟病、稻绵腐病、稻立枯病、稻粒黑粉病、稻褐条斑病、稻胡麻叶斑病等。
水稻虫害常发型有稻二化螟、稻飞虱、稻叶蝉等,间歇暴发型有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负泥虫、稻巢螟、稻眼蝶、稻摇蚊、稻小潜叶蝇、稻蓟马、稻蝗、稻象鼻虫、稻蝽象、大螟等。
(5)豌豆病害有豌豆霜毒病、白粉病、根腐病。
常发型虫害有豌豆象、豆荚螟、蚜虫。间歇暴发型有银蚊、夜蛾等。
(6)黄豆常发型虫害有豆荚螟、金针虫、虫蟀、黄曲跳甲、甘兰夜蛾、斜纹夜蛾、豆天蛾、黄豆卷螟、食心虫、螟蛾、旋花天蛾等。
(7)油菜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花叶病、菌核病等。常发型虫害是蚜虫。
50年代以前,农家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熬制旱烟水、苦楝皮水、菜药皮粉、草木灰喷酒。50年代末至60年代,开始使用六六六粉和赛力散等化学农药防治。70年代采用乐果、敌百虫、“1605”和“1059”等化学农药防治,用磷化铅等密闭籽种仓库。但农家的土法防治仍在应用。
60年代,用“赛力散”拌种,使小麦黑穗病基本得到控制。
对豌豆蚜、小麦蚜、油菜蚜,连续用六六六粉喷洒,效果显著,控制了豌豆象至今未复发。
稻包虫在60年代危害水稻,严重的减产五六成以上,甚至无收。连续用六六六粉防治效果甚好,特别是雷雨季节。施氮素化肥多的稻田,此虫害大为减少。
推广抗病品种,对控制病害起了一定的作用。70年代引进推广了“文胜”、“175”洋芋良种,基本控制了洋芋晚疫病。1980年,农技部门在前坡公社推广“徐薯—18”良种,替代了原根腐病严重的“胜利百号”红薯。推广杂交玉米郧单1号,控制了玉米黑斑病的发生,效果良好,很快普及全县。
农作物害虫天敌常见的有寄生蜂、寄生蝇、杀螟杆菌和鸟类。至90年代初,害虫天敌还是自然繁殖状态,无人工培育。
1956年在县农林水牧局内设置植保干部2人,负责农作物病虫监测防治工作。1979年,设植保站,编制4~6人,专门从事病虫害测报和组织病虫防治工作。1987年,全县设有中厂、构朳、茅坪、西营、冷水、城关等6个测报点。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