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白河农家种烟始于清初,咸丰后农村普遍种植,仅供自用。1987年先在桃园乡试点,指令计划种植100亩,实种44亩。次年推广至25个乡,指令5000亩,实种3004亩,共收烟叶15万公斤,每公斤1.40元,平均每亩地收入70元。1991年计划2000亩,实种500亩,收烟叶7500公斤,每公斤2.00元,平均每亩收入30元。
县政府把烤烟作为使农民脱贫致富项目来抓,烟草面积不断扩大,1988年通过行政手段在构扒、茅坪等地发展烤烟基地4000亩,此后种植面积锐减。
苎麻:白河传统经济作物,全县都有零星分布,且有家苎麻、野苎麻之分,年收两次。1987年作为农村致富项目大力发展到2000多亩,麻园扩大,粮地减少,且苎麻收购价格每公斤上涨到15元,“热”过之后,每公斤只卖6元左右。农家又毁麻园种粮食,1990年后,产量急剧下降。
棉花:明清至本世纪50年代初,白河产棉,分布全县各地,自产自用,纺织是民国以前农家妇女的主要家计。民国二十八年(1939)全县种植棉花2783亩,年产量712担。1954年种植棉花面积达6588亩,年产量589担。由于耕作粗放,种籽退化,产量低,60年代中期已不再种,所有棉花皆从外地调入。
甜高粱:俗称甜
黍、甜秆,属农家酿酒的主要原料。民国时期已有种植,分布全县各地,其中西营、茅坪两区种植面积占全县的85%以上。因其秆酿酒,甜软适口,极受县人欢迎,故80年代发展势头甚猛,1980~1990年种植面积由0.4万亩扩大到0.66万亩,甜秆产量由700多万公斤提高到1600多万公斤,面积扩大65%,产量提高128.3%。农民利用籽粒做辅料制作酿酒辅料,果穗脱去籽粒可扎扫帚、锅用刷,秆子剔叶后酿酒,百斤甜秆可蒸馏50度以上甜秆酒5~8公斤左右。甜秆酒群众惯称“秆秆酒”,或误称为“甘蔗酒”。全县年产甜秆酒约200多万公斤,以自饮为主,少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