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古代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汉阴即有原始手工制品,如磨光石器、陶鬲、瓮、钵等。秦汉时期,已有冶炼业。汉晋时期,家庭缫丝、织绢较为普遍。唐代,月川(河)手盆淘金盛行,并贡麸金。宋元以后,榨油、制茶、酿造、铁业、土陶等有一定发展。明清时代,已采掘石炭,制造火纸、草纸、皮纸,纺线织布,生产土靛。民国时期,大量开采石膏,制作粉笔,熬硝配药,制做鞭炮。民国34年(1945)全县有手工业者2404人,36年(1947)增至6197人(均包括12岁以上未成年者在内)。但由于历代统治者鄙视工商,民多务农,县内除1家规模很小的纺织厂外,其余皆为手工小作坊或手工业者,产品以土纸、土布、土丝、丝织品、砖瓦为主,年产值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甚微。
汉阴县解放后,地方国营和集体工业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50年代初期,全县个体手工业者,1950年有个体手工业户1498家,年产值65.41万元。1956年基本完成对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建立丝棉、铁业、雨伞、土陶、硝炸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20个(全民1个,集体22个,城镇个体97个),年产值172.99万元。在1958年“大跃进”浪潮中,掀起大办集体工业热,当年新建工业企业25个(全民两个,集体23个),产值223.42万元。由于一哄而起,盲目建厂,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而采取“一平二调”,土法上马,所出产品多为废品,造成劳民伤财。60年代初,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大跃进”中兴办的纸厂、糖厂、硫磺矿等一批国营和社办集体企业先后停办。到1962年,汉阴县一些较有基础的工厂经过整顿和设备更新、改造,生产有所发展。是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7个(全民5个,集体22个),产值286.91万元,比1958年增长28.42%。“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些工厂关门停产“闹革命”,批判所谓管、卡、压,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给生产带来损失。196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8.30万元,比1962年减少23.91%。70年代,开展工业学大庆,兴办“五小”工业(小农机、小煤窑、小水泥、小钢铁、小水电),农机、化工、丝织等工厂相继建立,全县全民和集体工业企业由1970年的24个(全民6个,集体18个),发展到1979年的74个(全民20个,集体54个),增长2.1倍,工业总产值由1970年的267.30万元,上升到1979年的1192.30万元,增长3.5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2.45%,比1970年上升13.60%。80年代以来,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拨乱反正,不断深化改革,又新建成几个国营厂矿投产,一批乡镇工业企业、城镇个体工业、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应运而生;在挖潜、革新、改造中,把计量器、化工、丝织、染织厂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四大骨干企业,使本县工业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1987年有全民工业17个,其中非独立核算4个,集体工业48个(县属11个),城镇个体、村及村以下工业241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816.40万元,比1979年增长1.3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48%,比1979年上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