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新石器时代汉阴县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并逐步形成取水、伐木、狩猎、烧窑、墓葬的原始道路;战国时即有循河觅道和沿山脊选线的自然道路,秦代有了人工修筑的驿道,汉、唐时形成以汉水、月河东西走向为主干的通衢和南通巴蜀、北达关中的山路及栈道。
自秦代至民国末年的2000多年中,汉阴交通邮电事业发展极其缓慢。全县仅有人行大道11条,水道两条,过境公路1条(长40.3公里,且晴通雨阻),其余全系乡村小路。客货运输主要靠肩挑背驮,伴以少量的鸡公车、驴马驮子、牛车及舢板船、木梢船、竹木排,还有滑竿、轿子等。民国17年(1928),汉阴县有了第一辆自行车,26年(1937)方见汽车过境。山货特产进城不易,日用百杂进山更难。上省下州,驿马、挑夫、滑竿随处可见。秦、汉时已有驿、邮、亭。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只不过增设了几处烟墩、塘汛、铺司。清光绪三十年(1904)始有邮政,民国27年(1938)才有电话电报。至38年(1949)全县仅8个乡(镇)通邮,接运邮件全靠“一条扁担两根绳,一盏马灯一串铃”。
汉阴县解放后,交通邮电事业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到1987年底,修建地方公路(专用公路)、机耕路(架子车路)66条,总长590.65公里。5区1镇40乡(镇)驻地全通公路(1个乡不通车),121个村通公路或机耕路,占总村数的46%。横贯县境的汉(中)白(河)公路经拓宽改造,铺筑成渣油路面,已达3级标准。电气化的阳(平关)安(康)铁路与之平行。县境东西南北通区干线已风雨无阻。运输工具已发展到以火车、汽车、拖拉机、机动船、自行车为主,现拥有各种运输机械967台(辆)。辅以人、畜力车、扁担、背架。货运量达11.5万吨,客运量达7.1万人次。全县有邮电支局、所13个,开设邮路1235.5公里,乡乡村村通邮。县城次日即可看头日的《陕西日报》。有长话电路9路,电报电路3路,农话中继电路21路,农村电话杆线总长255杆公里,557线对公里,乡乡都通电话。还有无线电台、电报电传打字机、电话电报载波机、传真机等通信设备。城镇农村邮电通信水平不断发展。
汉阴的交通邮电事业在解放后虽有一定发展,但很不平衡,山区的群众仍然靠扁担、背笼搬运,村、组不通电话,边远山区当日报纸要隔3~5日后才能看到。信息比较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