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县城街道只有正街、南街、新街、中街、后街、北街及东关、西关。均依其方位命名。
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因重修常平仓改中街为仓房街。嘉庆八年(1803),建立育英书院后街改名书院街。光绪二十年(1894),书院改为高等学堂,故又改书院街为义学街。又因官卖盐店设于北街而改名盐店街。同治二年(1863),因太平军过境,清政府畏惧攻城,将东西2关民房强行拆除。后东关复建。位于月河西的外西关留下一小段,不再属于城区,西关只留下内西关(又名西坛)。同时逐渐形成了关寺街(因街东端有隆兴寺,内奉关帝,俗称关寺,故名,嘉庆二十三年改名隆兴街)、康家巷、刘家巷、薛家巷、赵家巷、大、小马道巷、黉学巷(位于学宫对面)、咸宁巷、东城壕、西城壕、南城壕。
民国时期,正街改名大街,隆兴街改名兴隆街,义学街于民国30年(1941)复名后街。咸宁街全部堵塞,赵家巷半塞。街道路面原系中铺石条,旁砌小石,状若鱼鳞。因年久失修,坎坷不平。29~30年(1940~1941),重新修筑了新街、大街、盐店街、马道巷、南街、东关、西坛。下铺碎石,上抹三合土并敷以桐油,光滑平坦。
1954年,大街改名民主街,仓房街改名和平街,盐店街改名解放街,兴隆街改名新民街,康家巷改名健康巷,刘家巷改名光明巷,薛家巷改名新胜巷。1983年,黉学巷改名红学巷(黉改红意在易写易认),东城壕改名东城巷,西城壕改名西城巷,南城壕改名南城巷,西关改名西关街,东关改名东关街。
1952年,原赵家巷全部堵塞。1977年后,新建东城街、北城街(汉白公路汉阴城区段)、河滨路。同时拓宽延伸了部分街道,其中,后街由小西门延至北城街,南街由城门延至月河堤,东关街由食品加工厂延至汉白公路,西关街由食品公司延至西大桥。街道路面,解放后进行了数次整修。1656年,翻修了和平街、民主街、解放街、新街等主要街道,仍是三合土结构。1975年,新修了民主街、解放街、和平街,改为混凝土结构。1982~1987年,先后新修了东城街、后街、新民街、南街、光明巷、大马道巷、新胜巷、北新巷及河堤路东段,均为混凝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