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商州,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丹江源头。东临丹凤,直往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等地;西毗蓝田,距西安137公里;南接山阳柞水,可通鄂郧及安康汉中;北界洛南,顺达潼华,自古就是古都长安的东南 门户。州城座落丹江之滨,北依金凤,南望龟山,形如翔鹤,故有“鹤城”之美称。为历代商洛道、州、府及民国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之驻地。今城区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7万余,为中共商洛地区委员会和商洛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驻有中、省、地、市机关、厂矿、学校、部队300余家,为商洛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商州,东据武关天险,北屏潼华要冲,西峙牧护关秦岭,南依漫川关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史有“秦关百二”之称,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曾是秦楚交兵、宋金鏖战的古战场。秦穆公二十五年(前635),秦军由关中翻秦岭经武关达豫西内乡,用战争开辟了著名的秦楚之路—武关道,后称商山道、商州道。秦哀公三十一年(前506),秦五百乘兵车沿商州道援楚抗吴。秦二世三年(前207),刘邦十万大军西向咸阳灭秦,新莽时绿林赤眉军进军关中,东晋桓温、刘裕两次北伐,均循商州古道。唐中和三年(883),黄巢兵败长安,也遁商州道南去。明末李自成潼关溃败,蜇伏商州诸山,秣马厉兵,重挥义旗,后兵出商山,推翻明王朝。累累战事,无不说明商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商州,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清宣统三年(1911)农历九月初五,商州江湖会龙头大爷姚兴、牛际云等领导江湖会1200多人宣布起义,迫使州官胡启虞交出官印,推翻了清王朝在商州的统治。1927年4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商县特别支部建立,组织领导商州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从此,革命的烈火燃遍了丹江两岸,烧红了南北二山。至1949年7月12日商县解放,商州大地上曾先后建立过中共商洛工委、商县县委、商山蓝镇柞中心县委等党的领导机构。成立过牛槽沟乡、海棠岔乡、秦岭口乡苏维埃政权和商洛县民主政府等人民政权。涌现出陕南游击队、陕南独立团、商县支队、商洛武工队等人民武装力量。一大批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英勇战斗,以至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数工农群众参军参战,支前拥军,掩护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在这里,西北工农革命军许权中旅曾留下战斗的足迹;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红十五军团及中原突围部队和三五九旅等南征北战的英勇将士曾转战于商州的山山水水。1936年和1946年是商州革命斗争史上最光辉的一页,鄂豫陕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商州是其中心区域。商州人民在此间为全国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今还保留着商州城、青岗坪、黑龙口、麻街、唐渠等多处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商州,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群山逶迤,河流广布;山溪相间,林木葱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青水秀,风光迷人。境内人文景观甚多,州城的“龙山晓日”、“丹水环城”、“四皓古陵”、“秀阁书声”等,自古就被誉为“八景十观”,洋溢出商山丹水的秀丽和灵气。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唐代大诗人韩愈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唱。白居易晚年三游商州,留下了“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之感慨。现有商、周、秦、汉墓46处,发掘的奇山、秀水、清泉、古树、溶洞和纪念地近百处。碧澈的二龙山水库和莲湖、金凤山烈士陵园、街心公园、松云寺、砚池河溶洞、石鸠河溶洞、恐龙足迹、闯王寨等名胜古迹,使商州更加光彩照人。
商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周朝,商高封于商,提出了著名的勾股弦定律;秦朝,商鞅变法始领商,著名的秦博士“四皓”隐于商。在这块土地上曾涌现出农民起义军领袖张海、郭邈山;政绩卓著的州官罗文思及张少亭、姚吉乔等社会名流。在现代革命斗争史上,培育了王连成、刘丹东、刘实通、李念劳、陈忠茂等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徐海东、王震等曾转战于此,他们所创立的伟业使商州人民感到光荣和自豪。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商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奋斗不息。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商州大地涌现出了许多“双文明”建设标兵、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如全国劳模陈福、造林活愚公王三明、山区好园丁王湘君、致富带头人周百堂、专业作家京夫、一等功臣张振民等。他们的感人事迹将永远激励商州人民奋勇前进。
二
商州历史悠久,建制沿革频变。虞契始封商,号称商国。夏系禹贡梁州之域。商属西毫。周分归雍、豫两州。春秋属晋,置上洛邑,因位于洛水上游而得名。战国属魏后归秦,属内史之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设商县,因境内有商山而名,属内史。西汉元鼎四年(前113)设上洛县,辖于弘农郡。东汉改升为上洛侯国,属京兆郡。三国正始五年(244)复为上洛县,属京兆郡。历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上洛县虽无衍变,但归辖更替繁复。元至元元年(1264)撤上洛县,定名商州,属丰元路。明洪武七年(1374)降州为县,属华州;成化十三年(1477)复升为州,属西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直属陕西布政司。民国2年(1913)废州为县,改设商县,属关中道;24年(1935)归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9年7月12日,商县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属陕甘边区商洛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旋于次年改属陕西省商洛分区专员公署。后属商洛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名商州市。
商州,幅员辽阔,疆界多变。秦代商县辖地包括今商州市、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所界之域。汉晋时期上洛县(或上洛侯国)辖地为今商州、洛南两县(市)。从南北朝到宋代,因拒阳(洛南县)设县,上洛县地减少,相当于今域。金贞元二年(1154),降商洛、丰阳二县为镇,归上洛县辖,上洛县地扩大到今商南、丹凤、山阳和柞水东南部。元代商州辖地同金代上洛县域,并统领洛南县。明洪武年间,商县所辖减至今商州市、丹凤县、商南县,并统管洛南、山阳、镇安县,直到民国废州设县,疆界地域无变。民国时期,商县疆域仅今商州市、丹凤县。1949年6月,丹凤县设立,商县辖地同今。商州市现域介于北纬33°38 '~34°11 ',东经109°30 '~110°14 '之间,东西长67.5公里,南北宽65公里,总面积2672平方公里。
商州行政区划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过多次调整。史载,明万历年间,下分26里,到清顺治五年(1648)减为16里。民国27年(1938)下辖7区、6镇、16乡、187保、4057甲。新中国成立初期,县下设区、村、闾,时辖9区118村。1950年8月全县设9区86乡。1956年调整区乡,区以驻地命名,全县下设9区、1镇、63个乡。1958年9月撤区并乡成立人民公社,县辖19个公社,到12月又调整为13个人民公社,下设81个管理区。1962年5月,重新调整后县辖9区、1镇、61个人民公社,613个大队,3398个生产队。1979年后,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对原有行政区划大幅度调整。至1982年10月,全县调整为9区、1镇、60个公社、634个大队、3603个生产队。1984年实行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商州市行政区划为大荆区、板桥区、北宽坪区、夜村区、沙河子区、黑山区、杨斜区、黑龙口区、杨峪河区、城关镇,下设54个乡、5个乡级镇、3个管理区,633个村民委员会,3618个村民小组和4个居民委员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