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尊经阁、敬一亭。隆庆元年(1567)
邑人左思聪创修一天门重阁。隆庆四年(1570)
知州望廷臣重修州治,名大堂日景范堂。隆庆六年(1572)
秦王朱守中在药王山北洞刻立《千金宝要》石碑四通八面。万历十二年(1584)
回民起义军约千人聚集文王山。万历四十四年(1616)
六月,蝗虫自关东来,声如风雷,大害秋禾,遗蝻遍野。天启四年(1624)
邑人御史公宋师襄因灾荒民困,奏请朝廷准减耀州粮赋十分之三。崇祯元年(1628)
宋师襄疏请准予裁去耀州判官一员,教官一员,并十四里为十二里。崇祯二年(1629)
四月,李自成固原部攻耀州,参政洪承畴率官兵乡勇万余人应战,义军退走淳化。崇祯三年(1630)
城防戒严,改城内集市于西城外与南关外。崇祯六年(1633)
旱灾严重,饿殍载道,既食死人,又食生人。崇祯十三年(1640)
大饥,斗谷银五两余,人死大半。崇祯十六年(1643)
李自成义军攻克耀州城,委杨鼎瑞为耀州牧。
清顺治四年(1647)
关内道余应魁,恤耀州民贫地瘠远省会,免其运解米豆草束。顺治八年(1651)
知州刘汉卿报荒减赋,并耀州十二里为六里。并重修鼓楼及六房衙舍。同年,吴三桂率师北上,驻兵漆水河畔,乘间登药王山揽胜,捐金修葺药王祠殿。顺治十一年(1654)
五月初六日地震。顺治十六年(1659)
豁免耀州荒地七干五百零六亩粮赋。康熙十三年(1674)
饥,义军黄奇虎袭州城。康熙十七年(1678)
金锁关营守备移驻州城。康熙二十五年(1686)
沮水冲啮西城墙,西城外镇水铁牛漂没无迹。康熙三十三年(1694)
知州李铨修葺州署。康熙三十五年(1696)
大修文庙。康熙五十年(1711)
漆水溃东北角城墙,知州吴宾彦改易河道。康熙五十五年(1716)
于稠桑堡建普济寺。雍正三年(1725)
升耀州为直隶州,辖同官、白水二县雍正七年(1729)
创建河东堡、杨家庄、野狐坡、唐家堰、华原堡、小丘堡、红岩堡、中原堡、中高堡、人方堡、水峪堡社仓11处。雍正十三年(1735)
闰四月,耀州降为散州(无辖县)改属西安府。同年大修山寿寺。乾隆十三年(1748)
大旱,三次赈济耀州灾民一万七千七百零二户。乾隆十四年(1749)
漆水溃东城。乾隆十七年(1752)
大旱,赈耀州灾民一万九千余口,银米各半。乾隆十八年(1753)
豁免应征地丁粮银。乾隆十九年(1754)
监生胡步瀛募资修城隍庙。乾隆二十二年(1757)
知州侯珏在西门内布政分司旧址重建文正书院,极尽竹树花木之盛。并于儒学之右建义学三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
漆水溃东北城墙。乾隆二十六年(1761)
知州汪灏率州人大修东岳庙,重修大堂、仪门。乾隆二十七年(1762)
《续耀州志》纂成,主编汪灏,修纂钟研斋。乾隆二十八年(1763)
在州城西南角筑护城石堤二十八丈。乾隆三十三年(1768)
知州杨东临开挖护城池,于城西北筑乱石坝百余丈。乾隆三十五年(1770)
知州王汝洵重修州署。乾隆四十四年(1779)
金锁关营设墩讯于孝家庄、岔口二处,塘讯石柱原一处。嘉庆七年(1802)
知州陈仕林纂成第四部《耀州志》。嘉庆八年(1803)
知州陈仕林修筑阴家河渠,灌阴家河村东川地。咸丰三年(1853)
知州郝彭龄补筑沮水护城石堤。同治元年(1862)
慈禧太后为香山寺亲笔勅赠“宣慈昭佑”匾。同治六年(1867)
二月,西捻张宗禹联结甘肃回民攻耀州,聚集柳林一带。左宗棠命提督刘效忠率军扼守耀州山口。刘克安驻耀州,防御回捻,日夜惊报纷耒,应接不暇。同治七年(1868)
左宗棠部刘典驻扎耀州,派高连升部副将贺茂林率兵赴庙湾,与捻军骑兵激战,回捻军由文王山向东北败走。同治九年(1870)
州正堂王诹制定耀州六里差徭摊派章程,除粮米豆草照旧办理外,另加杂差每丁粮一斗出银一百文。光绪八年(1882)
耀州连年旱灾,豁免旧欠地丁粮。光绪十一年(1885)
七月二十三日,耀州三十六村遭受冰雹,豁免旧欠额赋。光绪十六年(1890)
知州郑思敬禁宰耕牛;重刊乔、汪《耀州志》。光绪二十四年(1898)
巡抚魏光寿派兵拓宽耀州至同官驿路。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889~1901)
耀州连遭水旱灾害,秋粮多未播种。光绪二十六年(1900)
庚子赔款,耀州每人征银一两,差徭银四分。光绪三十年(1904)
于城内西街文正书院旧址创办官立高等小学堂一所,各乡里设初等小学堂六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
邑人宋向辰东渡日本留学,为本县第一位出国留学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
耀州设立劝学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
邑人樊灵山、胡定伯、马天闲等同盟会员于庙湾创办牧羊场,制造炸弹,联络同志,为反清起义进行准备。宣统元年(1909)
二月耀州大雪三尺。西安府豁免受灾地亩未完钱粮。宣统三年(1911)
二月初七日,知州孙寿朋派恶棍杀害同盟会员任师竹于药王山。九月初三日,胡景翼、曹世英、胡定伯等革命党人在药王山举旗“反正”,初六日(公历10月27日)革命党光复耀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
贾璧山首任民国耀州知州。
邑人薛卜五(省临时议会议员)、李桐轩、郭希仁等在西安成立“易裕学社”,薛首任社务经理。二年(1913)
废州改县,始称耀县。知州改称知事。三年(1914)
知事张建寅创修南门外木牌坊,额题“北山锁钥”;改题署前戒牌为“民视民听”。
邑人宋向辰东渡日本,任留学生经理员。四年(1915)
邑人焦彦芳3月23日在富平曹村孤独寺树起义旗,号称陕西讨逆军,响应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称帝。
始种鸦片。七年后,遍及锦阳川及东西两原,面积约数千亩。
县商会成立。
土匪汤化龙等300余众骚扰香山,向和尚索要刀枪,囚僧众及三社官人。城内驻军闻讯出击,毙匪百余人。
创建模范初等小学堂于学署旧址。五年(1916)
邑人薛卜五受胡景翼之请,为其部队经理财政,筹措军饷。
县立女子小学在城内崇德巷成立。
陕军曹世英骑兵营驻防耀县。六年(1917)
省定耀县为三等县。
邑人李龙门在北京任参政院议员。
张勋复辟,邑人宋向辰、樊灵山率郭坚警备军东渡黄河讨伐,宋壮烈牺牲,樊被俘遇害。七年(1918)
1月,陕军曹世英部在耀宣布反陈(陕西省督军陈树藩),于鹤九、惠有光、甄寿山、冯钦哉、马青宛闻讯莅耀,与邑人高干丞、段峻生、马天闲、成柏仁等共商反陈大计,响应孙中山的护法之役。
2月,农民组织“硬肚团”,以封赞化为首领,反抗卢占魁军暴行。
9月(农历八月十五),本县名医、画家马效常被卢军杀害于药王山。八年(1919)
春,辛亥革命先烈宋向辰、樊灵山公葬于药王山麓陵园,孙中山题写“国而忘家、为国捐躯”八字挽联。
5月,农民起义军“硬肚团”遭卢军镇压死伤惨重。封赞化隐姓埋名,流亡邠县。
滇军叶荃率部来耀,驻兵药王山。九年(1920)
3月初,卢军、滇军同日离耀入川。
6月2日降雹,大如鸡蛋,历三时之久,禾苗、枝叶全毁,行人死伤甚重。
11月,创办县立乙种职业学校,培养蚕桑技术人才,张维实为首任校长。十年(1921)
4月,药王山南庵创立“四月八”骡马大会,会期十天。
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仁来耀视察。
开征棉花买卖税。十一年(1922)
秋旱,小麦多未播种。
刘镇华部张治功率200余众,劫掠香山,后在照金为民团击溃。
暂编陕西陆军第一师胡景翼部离耀开往三原县。十二年(1923)
乙种职业学校师生受县公署委派,下乡劝人种树。
妇女界天足会成立。十三年(1924)
1月,陕西省通志开始修纂,县设采访局,知事杜继延任采访总长,聘宋润之为采访主任。
秋,马天闲等创办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于孝义坊兴隆寺旧址。
冬,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部驻耀,杨虎城为总指挥,邑人马天闲任军需长。十四年(1925)
5月1日,杨虎城于县城举行孙中山追悼大会。
8月,杨虎城于文庙创办三民军官学校,自任校长。共产党员魏野畴任政治部主任。秋,改为三民主义军官学校。
9月,乙种职业学校改为蚕桑补习学校。
10月,杨虎城部离耀驻西安,冯玉祥部马本斋驻耀。十五年(1926)
邑人宋介民受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委派,回县组建耀县国民党临时筹备委员会。
宋介民、宋多山在石仁堡召开“非基大同盟”大会,入城摧毁基督教堂,罢免孔庙奉祀官,取缔奉祀制度。
同官“扇子会”(一名锣锣会)400余众闯入香山,大毁佛像,自称真菩萨。后在小丘镇为民团击溃。
于右仁寓居药王山崇庆宫。十六年(1927)
4月,县署召开第一次教育行政会议,各校校长、教育督导员、视察员参加。
6月,国民党成立耀县“清党委员会”,旨在清除“共产党嫌疑”。
县署始设承审员,办理司法诉讼。
9月24日,县署颁布《严禁女子缠足,男子蓄辫》条例。
是年,县署改为县政府,知事改为县长,废除三班六房旧制,改设一、二、三科。十七年(1928)
3月,县政府成立平民教育委员会,小学附设平民教育学校。
4月,国民党县党务办事处改为国民党耀县指导委员会。
8月,撤销关中道,耀县改为省直属县。
1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张邦英、曹雯回县,与共产党员冯宏儒接头,在城内西街面坊建立耀县党小组。
是年,自春至秋,滴雨未下,井泉干涸,夏秋收成不及二成。十八年(1929)
6月,邑人何尚志任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八师师长,在湖北省襄樊与国民党范石生部作战时,壮烈牺牲。
12月,饥民成万营自三原马额镇率众来耀,闯入县府收枪劫狱,绑走县长曹长春,后以700枚银元赎回。
是年,春夏无雨,夏秋无收,饥民以草根树皮果腹。“交农”活动在全县各村酝酿,耀县农民协会成立。十九年(1930)
3月,杨秀春、张秀珊在西街创办华美诊所,是县城第一家西医治疗单位。
8月,大雨成灾,洪水遍地,秋禾被淹。至此,三年连旱,六料未收,饿殍遍野,惨状空前。
9月,马青宛部毕梅轩、雷天一率兵围攻县城,城内民团奋力防守,六七日退去。二十年(1931)
3月,侯微、马天闲创办孤儿院。
4月,始设雨量站。
5月,机关、学校奉令开始宣读“总理遗嘱”。
6月,本县运动员马骧赴青岛参加第十届全国运动会。
中共耀县党支部在阿姑社成立(十二月改称耀县特别支部),张仲良任书记。
9月26日,县城各学校举行国难大会,痛斥日军侵占东北罪行。学校组织演讲队,上街进行抗日演说。
12月,各界抗日救国会成立。二十一年(1932)
1月,抗日救国会组织寒假返乡学生,下乡宣传抗日。
2月,刘志丹、谢子长率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本县照金、柳林、瑶曲一带宣传革命真理,开展游击战争。
5月,漆、沮两河暴涨,水高数丈,淹没夏田20000余亩,溺毙541人及牲畜438头,毁房窑300余处。
中共耀县特别支部组织西原及小丘等地数千农民,举行围城“交农”斗争,火烧西城门,迫使县府减免粮税,停建东营。
6月,“虎列拉”(霍乱)流行,城乡死亡数百人。
7月,中共耀县特别支部改为耀县区委,隶三原县委。
9月12日,陕甘游击队在照金坟滩击溃国民党“剿共”地方武装,活捉富、同、耀保安指挥部副指挥党谢芳及小丘民团团长柴子发,击毙耀县保卫团团长马希哲。
是月26日,邑人刘林圃(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在西安英勇就义。
是月,闫红彦率陕甘游击队骑兵队,在照金、小丘、柳林一带进行游击活动,缴获国民党驮骡队大批物资。
10月,国统区中共耀县委员会在泥阳堡成立,张仲良、宋子岐任书记。
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在宜君县转角镇举行改编,授旗典礼。正式命名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二团,照金革命根据地开始形成。二十二年(1933)
1月,红二十六军二团在香山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军政委杜衡(后叛变)下令火烧香山,毁殿宇90余间。
红二十六军二团在瑶峪村建立中共香山区委。
是月21日,中共陕西省委、团省委派员来耀巡视,国统区中共耀县县委领导调整张邦英任书记。共产主义青年团耀县临时委员会成立,辖王益、西原两个团支部,有团员44人。
2月,照金妇女游击队在北梁村成立,队长王有莲。
3月,中共陕甘边特委与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在照金土儿梁同时成立,金理科任特委书记,李妙斋任游击队总指挥。
4月,农村青黄不接,国统区各村饥民先后秘密建立农民协会。中共党组织及时领导西原、石柱等地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粮食。
陕甘边特委发动苏区群众,民主选举乡村级政权,先后成立照金、金盆、韩家山、芋园、香山、七界石、老爷岭、桃曲河等乡村革命委员会。
是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周冬至任主席,习仲勋任副主席。
5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贯彻《苏维埃土地法》,发动农民没收地主土地,分给雇农、贫农及少地中农,并废除地租及债务契约。
7月21日,国民军十七路军骑兵团团长,共产党员王泰吉率部于县城起义,宣布成立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和耀县临时革命委员会。
22日,耀县游击队在阿姑社成立。28日在白家庄进行整编,陈学鼎、张仲良分任正副队长,张邦英任党代表。
8月13日,红四团(原渭北游击队)到达照金根据地。耀县游击队被编为陕甘边区游击队第三支队。
14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照金陈家坡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习仲勋、王泰吉、张秀山、高岗、秦武山、杨森、黄子祥等参加。会后成立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王泰吉任总指挥,高岗任政委。
9月27日,国民军十七路军纠集耀、同、宜、淳、旬五县民团,对陕甘边区特委所在地薛家寨进行第二次“围剿”,游击队总指挥李妙斋牺牲。
10月16日,薛家寨失陷,革命委员会主席周冬至及委员王满堂、王万亮等壮烈牺牲。
11月,宋子岐任国统区中共耀县县委书记。
是年,灾害频频发生,开春群狼伤人,时有所闻。3月13日起,狂风怒号,冷似严冬。15、16日既降黑霜,又遭火雾。25日降雹如卵,禾苗毁损严重。28日,漆沮二河暴涨,西岸滩地大部被淹。5月狂风频作,麦豆多枯。七、八月间,“虎列拉”(霍乱)四处流行,全县染病7600余人,死亡3100人。学校组织捕蝇队,市面禁卖瓜果,佛教会于北寺结坛念经祈祷。二十三年(1934)
2月,陕甘边第三路(关中)游击队,在司禽员王安民、政委张邦英指挥下,以照金为中心,阻击国民党“剿共军”。
7月,游击队收复照金苏区。二十四年(1935)
8月,中共淳耀县委在桃曲原成立,郭存信为首任书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