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耀县位于陕西省中部,铜川市境西南,东经108°34′至109°06′,北纬34°48′至35°19′之间。北接旬邑,南连三原,东北与铜川城区、郊区毗连,东南与富平为邻,西南与淳化接壤。
县城位于县境东南隅之漆、沮两河交汇处的台地上,北距铜川市区25公里,南距省会西安80公里。210国道西(安)铜(川)一级公路、西(安)包(头)公路绕城而过,陇海铁路支线咸(阳)铜(川)、梅(家坪)七(里镇)两条铁路分行县城东西两侧,沿漆、沮两河向北纵贯县境。
境域
本县自西汉建县始,历代为州、郡治所驻地,政区属辖多变。境域几经分合,历代广袤,四至里程因资料缺乏,大多不详。现勾画其概略于后:
西汉时的祋祤县境,除今耀县绝大部分地区外,尚含宜君、同官(今铜川市)之地。东汉时,又省翟道县(今黄陵地)入祋祤,境域扩大到前述四县的大部分乃至全部地区。形成本县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境域。
魏晋时改称泥阳县。西晋时,同官(今铜川市)地并入频阳县(今属富平),后秦姚兴时又于翟道县旧治重建中部县(今黄陵),县境面积一减再减。北魏太武帝时,铜官(即同官)、宜君两县相继建立,县域又一次缩减。
据《长安志》记载,北宋时华原县境“东西三十里,南北一百三十里”。后历经金、元、明、清、民国,上下统辖虽变化较多,但华原、耀州、耀县之境域基本稳定,没有大的变化。
明代,以州城为始,“北十里为同官,南三里东五里俱富平,西四十里为淳化”(乔世宁《耀州志》)。“广五十五里,袤一十三里”(张琏《耀州志》)。
清代,州城“东至富平县界十里,西至淳化县界五十里,南至富平县界七里,西南至三原县界二十里,东北至同官县界十五里,西北至三水县(今旬邑)界九十里”(汪灏《续耀州志》)。
民国时期,县城至周边邻县县城的距离分别是:“东至富平六十里,南至三原八十里,北至同官七十里,西至淳化九十里,东南至高陵九十里,西北至旬邑一百二十里,南距西安一百七十里。全县总面积为924.91平方公里。”(民国卅一年《陕行汇刊·耀县经济概况》)县境大致以沮河流域为主,呈一西北~东南方向的狭长靴形轮廓。至1949年耀县全境解放前的十余年间,由于西北山区大部分地区陆续建立了中共领导的红色政权,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淳耀县、同宜耀县所辖。国民党政权实际统治的耀县区域只占原县境面积的40%左右,主要在县城周围及前原地区。
全县解放后,原属宜君的瑶曲地区和铜川县辖的同官原(今安里乡)因同在同宜耀县境内而划归耀县。1965年又划原铜川市辖之石柱、演池、王家砭三个公社属耀,形成如今的耀县境域:北以长蛇岭山脊与旬邑为界,最北点为瑶曲镇黑草沟以北之山顶(稍东为耀县、旬邑、铜川郊区之三交界点方坡南测量觇标)。西以山梁与旬邑、淳化为界,最西点为照金镇尖坪村刘家庄、石窖以西之三楞山顶,亦为耀、旬、淳三县交界点。南以清峪河谷与三原县为界,最南点为小丘乡砥石河西南里许之豹子沟分岔处。东南以将军、宝鉴诸山之山脊与富平为邻,最东点为孙原乡杏花沟村东北之将军山顶。周边共6处为三县交界点。县境东西宽约43公里,南北长约56公里,总面积为1611.51平方公里(1987年土地详查数)。县域轮廓略似一片桑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