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 位于县境东南角县治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劳动力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农作物以蔬菜为主。国民生产总收入及人均纯收入均居全县各乡、镇之首。
农业人口以居地设东、南、西、北街4个村民委员会,下辖28个村民小组(原生产队);非农户也依居地设东、南、西、北4街及东关、车站、塔坡共7个居民委员会,下辖43个居民小组。除东关、车站地区为居民聚居,塔坡地区有部分北街村农户外,城内4街为农户、非农户混居。
城关镇 历史悠久,人才济济,明代父子御史左史、左佩玹,太仆寺少卿宋铠,顺天府君宋师襄,御史辛志登,清代书法家左重耀,民间艺人秦绥,辛亥先烈宋向辰、胡定伯,红军15军团27军81师参谋长任浪花,原西北局文化部部长成柏仁等均为本镇人。1933年,王泰吉骑兵团起义也由这里发起。
寺沟乡 位于县城北部沮河流域下游,地形中低边高,形成以锦阳川为中心连系东西两原的格局。水浇地1.3万亩居全县第三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蔬菜次之。土特产以线辣椒、大蒜最有名。航空航天部“六二三”所驻该乡苏家店村东。
乡政府驻地寺沟村,距县城5公里。古代,这里是回族聚居区,以在老沟沟口建有清真寺而得名。清同治元年(1862),寺沟回民起义,清政府派兵镇压,烧毁清真寺,杀回民10多人,成为陕西回民起义的发起地点之一。唐代国子监祭酒、史学家令狐德棻,辛亥先烈樊灵山,葡中共青海、甘肃省委书记张仲良等,为本乡著名历史人物。
下高埝乡 位于县城西沮河、赵氏河之间的原面,古称西原。元至正十一年(1351),因流星落于西原,而得名落星原。乡政府驻白家堡,在下高埝片村(含白、肖、程三村堡),乡以是得名。距县城5公里。境内南北狭长,原面宽广,是全县最大的原面和粮油生产基地。水浇地3.73万亩,居全县首位。农作物以小麦、油菜为主。1989年粮食总产量1.82万吨,平均亩产320公斤,也居全县首位。土特产以外贸辣椒为大宗,年产值约50万元。
本乡古时林木茂盛,环境幽美。北魏时,延昌公主慕赵氏河东岸“岩谷林泉”之盛,曾于此结庵修行,创建万佛寺。唐武德八年(625),高祖李渊也曾“入宜州,校猎于西原”(《唐书》)。乡境南部有鱼池堡(今为片村、含师、李、惠三村堡)古名夏侯堡,传为汉代夏侯婴故居。元末,州城焚于兵火,知州曾于此堡为临时官署,寄治5年之久。
本乡历史名人,有明代户部侍郎、嘉靖六年《耀州志》总纂张琏,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烈士刘林圃,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七支队队长、烈士张占虎等。
楼村乡 地处赵氏河与浊峪河之间的原面,以乡政府原驻上楼村而得名。今乡政府驻地坡头村距县城12公里。主产小麦、玉米、油菜。1989年粮食总产5832吨,居全县第三位。土特产以冯兰村“槽杏”最有名,个大水足,色泽鲜艳,香甜可口,是每年夏季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1981年在乡政府驻地始立集市,逢星期三、日为集日。
明代吏部侍朗王邦宪及其子左都御史兼兵部侍郎王国、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王图,清代荆江左路总兵兰泗,民国时“硬肚”首领名医封赞化等,均为本乡著名历史人物。
小丘乡 位于县境西南浊峪、清峪两河之间的原面,水浇地3万余亩,居全县第二。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1989年粮食总产7956吨,仅次于下高埝乡。有果园2990亩,居全县第三;桑园2629亩,占全县桑园总面积80%以上。乡政府驻地小丘镇,为一自然古镇,距县城20公里。农历每月一、五、八逢集,市场活跃,交易额居农村集镇之首。
小丘是明代四川按察使、嘉靖三十六年《耀州志》总纂乔世宁和民国靖国军财政处处长薛卜五的故乡。
董家河镇 地处县城东北漆水两岸,咸铜铁路与西包公路纵贯南北。镇政府驻地董家河村距城5公里。生产小麦、玉米,谷子次之。1989年粮食总产3379吨。乡镇企业起步较早,是全县第一个产值达到百万元的乡镇。全年总收入、人均纯收入仅次于城关镇。
该镇原为铜川市管辖,1965年划归耀县。1984年升格为镇,驻地由王家砭村迁董家河今址。
孙原乡 位于漆水东岸原面。俗称东原,乡境东接铜川,南邻富平,乡政府驻孙原村,距城7.5公里,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乡有水浇地6350余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1989年粮食总产4196吨。土特产以红梨、柿子为主,有梨园289亩、柿园176亩,均居全县首位。近几年花椒基地发展较快,已初具规模。孙原村东风水泥厂生产的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已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水泥质量第一名。
以生产优质水泥闻名全国的陕西省耀县水泥厂在本乡境内。西北耐火材料厂驻本乡孝北村。旅游名胜地药王山位于本乡河东村东侧。药王孙思邈故里孙原村孙思邈旧居老堡子遗址至今尚存,旧有药王祠庙及祖茔近年扩建、翻修一新。
演池乡 位于县城东北,毗邻铜川城区。以乡政府原驻演池村而得名。全乡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1989年粮食总产2832吨。有果园3313亩,居全县第二。境内有与石柱乡合建的友谊水库,可灌地2000亩。
该乡原属铜川市管辖,1965年划归耀县。1974年,公社驻地由演池村迁至干桥庙,距县城23公里。1986年在此设立集市,每月1、6日为集日。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烈士何尚志为本乡刘寨村人。
石柱乡 位于安里、演池乡之间,1965年由铜川市划归耀县。乡政府驻地石柱镇,一称石柱原,距县城17.5公里。乡境北高南低,沟壑纵横,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一年一熟。1989年粮食总产2832吨。土特产以红皮洋芋为大宗,年产75万公斤左右,个大肉面,皮色紫红,品质优良。家庭副业以制木权为主,年产7万余张,畅销关中各地。石柱镇创设于民国初年,农历每月3、8日逢集。
据民国《同官县志》记载,北魏时曾于本乡故县村建石保县,隶中部郡。
稠桑乡 位于县城西北。乡政府原驻稠桑东堡,后迁关庄,距县城11公里。乡境沟壑纵横,原面破碎,耀(县)柳(林)公路沟通南北,主产小麦、玉米。1989年粮食总产4806吨;乡政府驻地也设有集市,农历每月2、7日为集日。
该乡造林成绩显著,名列全县前矛,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果园4280亩,也居首位,回路村的柿子,汁浓味甜,破损不坏,可储至翌年春季,是久负盛名的土特产。
魏晋哲学家、诗人傅玄是该乡傅家原人。唐代兵部尚书柳公绰、书法家柳公权兄弟是该乡柳家原人。1949年,人民解放军曾在该乡墓坳原狙击入侵之国民政府军宁夏骑兵,击毙敌师长马德胜,取得重大胜利。
阿子乡 乡政府驻地阿子村,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境内沟深坡大,梁峁交错,属革命老区之一。主产小麦、玉米。1989年粮食总产1913吨。
该乡让义村有柳公绰、柳公权兄弟墓冢。1936年春,红军游击队队长张占虎在让义村战斗中英勇献身,淳耀县政府曾命名本辖区为占虎区。
安里乡 旧属同官县同官原。1939年解放,先属同宜耀县,继为淳耀县第三区。耀县解放后,辖区划归耀县,为革命老区之一。人均耕地5亩,居全县首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油菜次之。1989年粮食总产1958吨;陕西省桃曲坡水库建于本乡南部。
境内有武王山,明代建有武王庙。柏树原旧有金陵寺,今7级古塔犹存。
瑶曲镇 位于本县东北边陲,与旬邑、铜川接壤。旧属宜君县。1939年解放,先属同宜耀县,后为淳耀县瑶衣区。耀县解放后,正式划归本县,属革命老区之一。境内山岭重叠,气候寒冷,镇政府驻瑶曲镇,距县城50公里。农作物以玉米、豆类为主,小麦次之。1989年粮食总产量4213吨。土特产以核桃、洋芋为主,年产值约35万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