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始置祋栩县。故城在今城东1公里河东堡侧。河东堡前旧有祋祤庙,祀祋祤神。解放后毁弃无迹。祋祤之得名取意,众说不一。
三国曹魏黄初元年(220),废祋祤,侨置泥阳县与北地郡。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泥阳城址在华原县城东南十七里。故址在今富平县长春乡安家窑附近。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改泥阳为华原县,在今城北塔坡原(古称步寿原)重筑新城。据旧志记载,明嘉靖时尚有故址遗存,今已无迹。
北宋时,随着人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将华原县城移至塔坡原下今址。城的形制也有较大变化,由罗城、子城、羊马城组成城中有城的特殊格局。“罗城七里四十步,上阔七尺,下阔三丈,崇二丈五尺。子城周二里二百八十四步,上阔七尺,下阔一丈,崇二丈一尺。夹城壕阔三丈八尺。羊马城上不通行人,下阔二丈五尺,崇二丈五尺。外城壕深二丈五尺,阔六十尺”(《长安志》)。后经元末兵火,城池尽毁,官署齑治于夏侯堡(今下高埝乡鱼池堡)5年之久。
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州署。三十年(1397)重筑州城,历景泰,成化继修,嘉靖三十七年(1558)大修,“城周六里七十步”,“高三丈,底厚二丈五尺,顶厚一丈三尺”,并“用砖砌水沟,覆女墙”命名四城门:“东日丰门,南日雍门,西日远门,北日寿门。”(见乔世宁《耀州志》)。此后,历经崇祯,清顺治、康熙以至民国,续有修补。
县城为矩形,南北略长,四面居中开门。明成化时,因漆水冲毁东城,故在嘉靖三十七年修城时,将东门南移于今老东门处。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咸铜铁路通车后,以老东门不便行旅,遂于翌年增开正东门(俗称新东门),命名为光华门。三十七年(1948)五月,又改元凯门,以纪念辛亥先烈宋元凯。县城其它建置如鼓楼、牌楼、瓮城、文庙、城隍庙等,格局完整,富丽堂皇。今除文庙尚存大成殿,山门外余均无存。
解放后,由于取土及增建居民点,城墙,城门被陆续拆毁,仅存西北角耀中一段及东南角南街幼儿园一段城迹。原有城壕也为工厂及居民点所占用。70年代又取直北大街北段,并新辟北新街,直到塔坡原下。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商业闹市亦逐渐向北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