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呈北西~南东向倾斜,相对高差1196米。西、北、东三面高山环绕,呈簸箕状。由于岩性差异与构造的制约,地貌类型比较复杂。
地貌分区
本县地貌古时仅有山原之分。解放后七十年代开始进行规划,于1973年划为深山、浅山、半山半原、后原、前原5个类型区。1979年再次调整为土石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和高原区。后又改为山区、半山区与原区3个区。1983年进行农业区划,经过全面调查,科学分类,重新划定3个类型区:
北部山地峡谷区 北界长蛇岭,南界文王山,包括庙湾、柳林、瑶曲、照金、白瓜5个乡(镇)大部辖区,平均海拔1350米。土地面积945.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8.49%。本区山大沟深,林木茂盛,煤炭、石油、植物植被资源丰富。山间盆地、洼地、坪地星罗棋布,土层深厚,易于农作。
中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北界山地峡谷区,南界苏家店、毛家山一线,包括演池、石柱、安里、稠桑、阿子、孙原6个乡,海拔910~1200米。土地面积466.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8.9%。本区属地垒式剥蚀高原,略向东南倾斜,经过河流强烈分割,形成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原面破碎的地貌特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南部台原川道区 包括城关、寺沟、下高埝、董家河、楼村、小丘6个乡(镇),海拔600~900米。土地面积204.3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2.64%。地面组成物质基本为黄土及黄土状岩石,厚250~400米。本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及灌溉便利,为本县主要粮、油、菜生产基地。
地貌类型
漫滩 主要在漆、沮、赵氏、清峪、浊峪五河河谷,以冲积洪积物为主。岩性为卵砾石和泥沙。漫滩面积以沮河为最大,东西距河床中心均在200米以上,拔河高度1~2米。
河谷阶地 五条河底均有大小不等的河谷阶地,且多由超河漫滩阶地与基座阶地组成。前者表面平坦,上覆次生黄土,多为耕地。后者多在河床两岸,由沙质粘土、次生黄土或含泥沙之砾石与砂质粘土互层组成,容易崩塌、滑坡。
陡坡冲沟区 由原生黄土组成,主要分布在原边、梁边、峁边、沟边及沟垴区,地面坡度介于30—50度之间,甚至陡立。每逢暴雨,易受强大地表径流冲刷,沟蚀比较严重。因此,地面支离破碎,形成千沟万壑状。
长垣状丘陵 主要由黄土组成,厚80~120米。内含18~25层古土壤层,下伏古生代、中生代砂页岩互层,属波状起伏壮年期地形。其伸展方向为北东一南西向,长度可达10公里。现今多已修成梯田,为主要产粮区之一。
园峁状丘陵 亦由黄土组成,厚30~70米。主要分布于白瓜、小丘乡西北及孙塬乡宝鉴山地区。本区部分属黄土下伏基岩古地形,部分则由山梁冲刷为峁状。
黄土高原 主要分布于董家河镇及演池、石柱、小丘、稠桑乡辖区。由马兰黄土及黄土状岩石组成,厚100余米,夹有5层以上古土壤,基部为7~10米砂砾层。本区原面中央平坦,土壤肥沃,耕作方便,农作物产量较高。
波状起伏平原 主要分布于下高埝、楼村乡辖区,属黄土下伏基岩古地形之发展。原面宽4~6公里,呈北东~南西走向。原面比较平坦,原间洼地星罗棋布,一般低于原面20~50米,地平土厚,灌溉方便,为理想的农业区。
石质丘陵 由古生代、中生代灰岩、砂岩、砂砾岩及黄土组成。主要分布于高尔原、照金、柳林、陈家山、瑶曲、教场坪、杏树坪、崔家沟等地。
石质山地 由石英砂岩、砾岩组成,山高谷深,壁立千仞,形势险要。张果老崖、大、小香山、梳妆台等地,即为本区代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