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县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环境。传说中三代以前“治于华原”的阴康氏,就是耀县地区母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的领袖。
据史书记载,耀县曾有多次民族融合的过程。
一是移民整批乔迁: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自甘肃境侨置泥阳县及北地郡于祋栩,前泰时氐族苻坚“徙关东豪杰及少数民族部落十万户于关中,处乌丸等部族于冯翊北地”,又有元末明初山西“大槐树”的移民。二是军事原因,如前秦苻坚时羌人姚苌屯兵北地,“羌胡降者十余万”,苌在今耀县地区称王建号,修秦王殿及魏王楼及襄军教场,前后统治30余年。又据本县出土的北朝造像碑石中,诸如夫蒙氏、同蹄氏、荔非氏、钳耳氏、弥姐氏、万俟氏,普六茹氏等少数民族姓氏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合村、合家造像碑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姓氏同时出现,证明一些少数民族不仅定居于此,而且互通婚姻。此外,明清以至民国,一批又一批“寄籍”农民,陆续到耀县西北山区及前原一带开荒种地。一些人遂落户于此,今西北山区一带住户多为陕南及湖北籍,小丘及下高埝乡并有多处“山东庄子”,便是外籍农民落户耀县的证明。抗日战争时期,又有一批逃难的河南人来耀,至今仍然定居在东关火车站一带。
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干部日渐增多,也使耀县人口增添了新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