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县设县建城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城址虽经数迁,但都不离漆沮交汇的三角台地。今城自明初重建,也有近600年的历史。历代虽有创建兴革,但因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只不过修修补补,尽力维持现状而已。加之近百年来,灾荒战乱频仍,军阀贪官横行,旧日的县城基本上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解放后,城乡建设事业列入人民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城交通道路,电讯设施,排水供水,照明供电,环卫绿化、环境保护,公共福利等项建设,无不迅速发展,升级换代,日益向现代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从而为人民提供了更方便、更舒适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在住房、道路、饮水、能源、电信、市场等方面也楚空前巨变。特别是山区老区,在国家援建专款和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更为显著。
耀县县城,原为北宋华原县城旧址,明代重建。县城北倚高原,南屏乳山,东漆西沮,双流夹抱,号称“四塞形胜之区”。
民国时期,除南关有车马店,北关有粟店数家及铁匠铺外,机关、居民和商业活动中心都在城内四街。民国二十九年(1940)咸铜铁路通车后,新辟车站小街,增添了旅馆及饮食服务业。至解放前夕,县城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人口为1.8万。沿街虽有数十家小商店和简陋的手工作坊,但生意清淡,市场萧条。只是一些地方小吃,如咸汤面、鸡蛋油饼、埋沙馍、酸汤饹饹,羊肉臊子面等,给清冷的街头增添了一丝生气。还有一些残存的古建文物如城墙、鼓楼、石牌坊、文庙、山寿寺、城隍庙及北门外宋代古塔等,依稀可见古城风貌。
解放后,经过不断整修扩建,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东至药王山,西至落星原,南至岔口,北至塔坡,总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达2.56万人。县城面貌日新月异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