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层
分为奥陶系、二迭系上统、三迭系下统和第四系。第四系地质发育,沉积厚度及岩相变化是: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厚度递增;颗粒由粗变细。
一、奥陶系
分布于嵯峨山一带,岩性主要为灰岩、泥灰岩、燧石灰岩、含砾页岩、钙质砾岩等。含奥陶纪珊瑚、头足、腕足、三叶虫、笔石等化石,由于第四条覆盖及断层破坏而不见顶底,故厚度不详。
二、二迭系上统(石千峰群)孙家沟组
分布于洪水一带清峪河沟谷中,岩性为灰绿——浅灰色中粗粒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厚156~242米。含晚二迭世植物化石新匙叶、舌羊齿等。
三、三迭系下统(石千峰群)
分布于嵯峨山北麓。与奥陶系断层接触,与二迭系上统整合接触。按岩性分为上部和下部。下部岩性为灰白色、紫红色、紫灰色砂岩夹少量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多层不稳定的砾岩,厚90~400米。上部岩性为棕红、橘红、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富含灰质结核,厚65~128米。产早三迭世晚期的叶肢介、方形雕饰阿斯姆叶肢介薛峰山多雕饰叶肢介、介形虫、脆弱达尔文介、瓣腮类和尚沟陕西蚌等化石。距今约2.25亿~2.3亿年。
第四系
第四系是县境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不整合超覆于前第四系地层之上,总厚度100~600米。第四系又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等层次。
1.下更新统三门组
洪积层:分布于清峪河北西向断裂以东的新兴原和陵马原原面以下200米左右及山前河谷地带,厚度5~300米,是黄土台原区第四系最下部的粗粒相物质。岩性为棕黄色亚粘土、浅黄色粗砂、杂色砾卵石层。砾卵石以灰、砂岩为主,分选及磨圆度差,钙质泥质胶结或半胶结。此层在陵前—张家坳一线以南相变为厚度大于200米的洪积、湖积层,岩性为黄褐色与灰绿色亚粘土互层夹白色、灰黑色粘土及厚2~5米的粉细砂层,洪积层含尖顶螺及蛎蚌化石。
风积层:分布在洪水、嵯峨一带清峪河以西原面下部,以第16层古土壤层与中更新统分界,厚度30~60米,岩性为浅榛色、棕黄色黄土状亚粘土。含8~15层古土壤层及层状钙质结核层。其钙质成分高,古土壤成壤程度低而密集。风积层含泥化蜗牛化石。在邻区(渭南、蓝田)含早更新世泥河湾期脊椎动物群化石。
2.中更新统泄湖组
洪积层:分布于新兴、陵前黄土原下部,覆于下更新统洪积层之上,厚100米左右。岩性为亚粘土、亚砂土夹薄层砂;局部为砾石透镜体。
风积层:广布于黄土台原下部,以三个侵蚀面(三、四、五阶地)将其划分为早期及中、晚期。厚度60米左右。此层第8~16层古土壤层间的黄土堆积物,岩性为较致密的黄土状砂质粘土。在邻区蓝田九间房王村和第14层古土壤层中,含中更新世“蓝田猿人”头盖骨、上颌骨、牙齿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
冲积层:分布于清峪河四级阶地底部,厚4~43米。岩性为砂、砂砾卵石、砂质粘土及粘质砂土。
O2-coL2:第5~8层古土壤层间的黄土堆积物,可组成河流四级阶地上部。岩性为棕黄、褐灰黄色黄土砂质粘土,所含3~4层土壤层土层薄,间距小,其下有薄层钙质结核,厚6~38米。在邻区蓝田陈家窝子第6层古土壤层中发现著名的中更新世“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
O2-2eoL2:第1~5层古土壤层间的黄土堆积物,厚度14~48米。岩性为褐色、灰黄、浅棕色黄土状砂质粘土,孔隙较发育,古土壤层薄而间距大。
三原县地质剖面图
三原县第四系厚度示意图
3.上更新统乾县组
冲积层:分布于河流的二级阶地底部,厚度7.5~60米。岩性为粘质砂土、砂质粘土、砂卵石。
风积层:广布于黄土台原上部及河谷二级地以上各地貌单元堆积物之上,厚度7~14米,岩性为淡灰黄色风积黄土,疏松且具垂直节理。底部有1~2层古土壤层,含马及新人等化石,厚7~14.8米,此层在邻区乾县大北沟,超复在晚更新世早期河湖相堆积物(其中含属晚更新世早期的纳马象脊椎动物化石群)之上。
4.全新统
成因类型以冲积——洪积为主。
下部冲积层:在县城周围的渭河冲积平原上大面积分布:北部黄土台原的沟谷中小面积分布。此层下部为厚10~83米的砂、砂卵石夹薄层粘质砂土,上部为厚2~10米的砂质粘土和粘质砂土。
上部冲积层:分布于各河流的河床及河漫滩,厚度2~38米,岩性为冲积砂、砂、砂砾、石层。此层在清峪河道台地上的洪水、岳村、杨杜、南韩等处发现有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
洪积层:分布在清峪河、浊峪河的峪口处为现代河流洪积扇相堆积物,厚5~22米。岩性为砂砾石、碎石、漂砾及泥质物堆积,砾石以灰岩、砂岩为主;分选及磨圆度差。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