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震
本县地处北山山前断裂带上,县境以南又有秦岭山前断裂存在。这些新生代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形成了三原地区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据资料记载,本县境内除清顺治十二年二月十一日(1655年3月18日),发生过一次4.75级地震,民国25年六月初七(1936年7月24日),发生过一次3.75级地震以外,再未见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记载;但区外发生的较强地震,有些波及本县。主要有以下数次:
周幽王二年(前780),陕西岐山一带发生的震中裂度为8度的6~7级地震。
西汉绥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前7年1月13日),陕西韩城一带发生的震中裂度为8~9度的6~7级地震。
唐贞元九年四月十三日(793年5月27日),陕西渭南发生的6级地震。
唐贞元十年四月初六(794年5月9日),西安发生的震中裂度为6级的4.75级地震;
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1487年8月10日),陕西临潼发生的震中裂度为8度的6.25级地震。
明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1501年1月19日),陕西朝邑一带发生的震中裂度为9度的7级地震。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的裂度为8度的8级太地震。(注1)
明隆庆二年四月十九日(1568年5月15日),西安东北一带发生的裂度为9度的6.75级地震。
明万历三十四年六月十九日(1606年7月23日),陕西白水一带发生的裂度为6度的4.75级地震。
明崇祯七年十一月戊寅(1635年1月14日),甘肃省灵台地区发生的5.5级地震。(注2)
清顺治五年三月初九(1648年4月1日),陕西泾阳发生的震中裂度为5度的4.5级地震。(注3)
清顺治十一年六月初八(1654年7月21日),甘肃天水发生的裂度为11度的8级大地震。
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1695年5月18日),山西省临汾地区发生的裂度为11度的8级大地震。
清嘉庆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15年10月23日),山西省平陆一带发生的裂度为9度的6.75级地震;
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1879年7月1日),甘肃武威一带发生的震中裂度为11度的8级大地震。(注4)
民国9年十一月初七(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一带发生的裂度为12度的8.5级大地震。(注5)
民国25年正月十五日(1936年2月7日),甘肃康乐西南发生的裂度为9度的6.75级地震。(注6)
建国后,70年代,人民政府开始监测地震。近期据泾阳地震台监测,本县北部冯村水库附近小震频繁,甚者月震数十次。发震原因与水库建在清峪河北西向基底活动带上及水库压力变化有关。根据仪器测定,1972年以来发生的2级左右小震如下:
1972年1月26日21时18分6秒,三原、富平之间发生1.9级地震。
1976年1月22日,零时54分9秒,三原西北部发生2.5级地震。
1976年11月1日4时19分10秒,三原西北部嵯峨山区发生1.7级地震。
1985年5月2日5时11分至5时12分57秒,三原、泾阳间发生小震9次,其中2.2级地震1次。当地群众反映,“有声似闷雷”。
1987年6月10日13时11分47秒,三原、耀县间发生2.8级地震,冯村水库裂度为4度,附近民房门窗玻璃被震响,电灯泡摆幅一尺有余,人站立不稳。
1990年5月16日13时30分39秒,洪水乡一带发生地震,震中裂度4度,震级2.7级,震源深度10公里,有感范围约121平方公里,等震线呈北西——南东向椭圆。此次地震,似雷声震撼,门栓、窗户纸作响,顶棚落土,竖置物件倒斜,人们有上下颠簸、左右晃动感觉。洪水乡人民政府会议室及洪水供销社门市部,窗台以下墙壁出现宽1~3毫米的裂缝至根基,一村民窑面垂直裂缝1~2厘米,长约3米。
地震前兆,据群众提供的资料:震前洪水供销社门口有一只老鼠呈痴呆状;新兴乡副食加工厂院内有5只老鼠活动,不避人,部分人感觉烦躁、头昏。
注:
(1)、《啜三原县志》(乾隆版)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陕西地震,声如雷。渭南、三原等尤甚,或一日数震不止。”
(2)、《畿三原县志》(乾隆版)载:“明崇祯七年十一月戊寅,全省地大震,坏屋伤人不计其数。”
(3)、《三原县志》(光绪版)载:“清顺治五年三月甲辰戌时地震,从东北往西南,其声若雷。戊时地又震。”
(4)、《三原县志》(光绪版)载:“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寅刻地震,多鼠,至伤秋禾几尽。”
(5)、1921年1月12日《晨报》(北京)刊载:“上月16日晚,三原东北乡一带震倒房不少,时间约历三刻之久,城垛塌坠。”
(6).1936年2月10日《西京日报》载:“三原县2月7日下午四时许,忽然发现地震三次,惟每次震势皆甚缓微与时间短少,故各界人觉之,均照常安定,尚不惊恐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