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3日~1957年1月11日,大旱131天,小麦出苗差,减产2~3成。
1959年11月10日~1960年3月11日,大旱154天,期间降水偏少54%,原区麦苗萎。
1962年2月27日~7月25日,大旱150天,降水偏少64%,麦减产。
1964年12月3日~1965年2月18日,大旱78天,降水偏少61%,麦减产。
1966年10月11日~1967年1月25日,大旱107天,降水偏少78%,麦苗枯黄。
1967年11月28日~1968年3月19日,冬春连续大旱113天,降水偏少83%,旱地夏粮减产。
1968年5月10日~8月23日,大旱106天,降水偏少68%,原区秋苗枯黄,减产2~3成。
1969年4月25日~8月9日,大旱107天,降水偏少68%,旱地夏粮减产。
1972年2月9日~5月19日,大旱101天,旱地小麦减产,原区群众从沟底拉水或取井水栽红薯。
1972年9月3日~1973年1月21日,大旱141天,秋粮歉收,麦苗黄萎,原区井水将竭。
1976年4月30日~8月18日,大旱111天,清、浊河断流,旱地小麦减产。
1976年9月7日~12月3日,干旱88天,秋粮减产,小麦苗稀、苗黄。
1978年2月12日~5月28日,大旱106天,降水偏少64%,水库涸,小麦受灾减产。
1978年10月27日~1979年2月20日,大旱117天,旱地麦苗多有枯死,原区人畜饮水困难。
1979年9月29日~1980年5月7日,连续大旱221天,期内仅降水46.1毫米,较常年偏少74%,地干裂,禾苗枯,1980年夏粮减产3~5成。
1980年7月5日~9月2日,伏旱60天,烈日炎炎,土地龟裂,旱地庄稼大部分枯死。
1985年10月20日~1986年5月底,223天大旱,全县40多万亩小麦、1.2万亩大麦、1.7万亩油菜减产2~3成。
1988年10月23日~12月21日,60天内降水0.5毫米,较常年偏少99%,越冬农作物受旱减产。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