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表水
宜君地表水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7762万立方米,占年降水量98937万立方米的7.85%。年径流深全县平均52毫米,径流系数为0.078,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产径流5.2万立方米。最高值是西部土石中山丘陵区,降水量大,坡度陡,渗透系数小,年径流深61毫米,径流变差系数为0.65。其次是中部黄土梁峁丘陵区,径流深和变差系数相等于全县平均值。东部残塬沟壑区由于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地面平坦,黄土渗透性强,所以径流深47毫米,变差系数为0.6。
地表自产径流以庙山——云梦山为分水岭,分属于洛河和渭河水系。属于洛河的流域,占全县面积的89.2%。形成河流有雷原河、五里镇河、清河、山岔河4个小水系和东坪沟、岭里沟、东舍沟、孟黄沟水及白水河上游,年径流量合计6857立方米,占全县地表水年总量的88.5%,均流向东或东北进入洛河支流沮河或直入洛河。属于渭河水系的流域,占全县总面积的10.8%,形成有武家河、淌泥河(古名神女水),年径流量合计895立方米,占11.5%。向南流入铜川漆水河。以上所有河流均发源于县境内,系季节性河流。径流变化和雨量年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大部分集中在7~10月,猛涨猛落,占年总径流量的56.6%。平时流量甚小,丰枯悬殊,加上河槽、沟谷很深,故流失多,可灌溉利用量小。客水洛河年过境平均径流量3.97亿立方米,从县东缘绕过,地势居县境最低部,灌溉利用困难。但河床比降大,多跌水,发展小水电的条件较好。
二、地下水
本县属陕北基底单斜黄土高原半干旱水文地质区,地下水贫乏。地下水径流模数原区为4.537万立方/年·平方公里,丘陵山区为2.4315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全县年平均地下水总量仅4705万立方米,基本为直接或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供给。
由于地貌、地质、气候诸因素的影响控制,本县可分为三个种类的含水区:
黄土残塬地区:塬面上伏有特厚的第四系更新统风积洪积黄土或黄土状土,下垫第三系上新统红色粘土,亚粘土、砂砾土(或半胶结砾石)。其下是三叠纪、侏罗纪的砂岩、泥岩、页岩互层。主要含水形式为松散黄土覆盖孔隙裂隙水及下伏基岩裂隙孔隙层间水。地下水埋深一般为45~80米,最深者达100米以上,单井涌水量一般为10~20吨/日,每小时不到0.1吨,大多数地方饮水不足。
梁峁丘陵地区:区内大部分植被良好,地形切割破碎,上伏较薄的第四系更新统风积、洪积黄土或黄土状土,下伏白垩系、侏罗系及二叠系上统石千峰至三叠系中统纸坊群组的砂岩、页岩、砾岩、泥岩等基岩水层。主要含水层为黄土覆盖孔隙裂隙水及下伏基岩裂隙孔隙层间水层,地下水种类,有孔隙裂隙水、地表高处的潜水和地表水渗漏汇集而形成的基岩裂隙承压水,一般水位埋深10至100余米不等。本区大部分地方为单斜构造,沟谷又多,地下水量以泉水涌出,转化为地表水。泉水涌量一般小于0.5吨/小时,焦坪街、哭泉、县南山峁等少量泉水可达1~2.5吨/小时。
河谷阶地地区:较大河谷阶地地带的冲积层潜水水量较为丰富,水位埋深数米到20余米,单井出水量为50~200吨/日,单位涌水量为0.5~3吨/小时。
全县水资源总量:本县地下水基本又以泉的形式涌出,排泄于沟谷河道,属重复补给水。因而水资源的总量是自产地表径流加上客水径流,即7762万立方米和3.97亿立方米之和,共4.64亿立方米。
二、水质
本县水的化学类型以重碳酸盐、碳酸盐类钙组为主,少部分为钠组,微量为镁组、氢离子浓度(PH值)为6.6~8.4,多为偏碱性,局部为弱酸性,水硬度平均为167.7mg/L德国度。软水占0.8%,中等硬水占58.9%,硬水占40.3%,为中等硬水和硬水区。砷、硒六价铬等有毒物质,均在国家现行标准以下。各种水源中氟含量较低,部分水源尤其是泉水碘的含量亦低于水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