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宜君县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宜君县概述(1)

2012-8-6 11:44:48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一)
    宜君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子午岭山系东南隅。全境自东而西,原、丘、山相连,呈阶梯状。洛河东带,西部和南部群山环抱;长40公里的宜君梁纵贯於中,西(安)包(头)公路跨越其上,是沟通关中和陕北交通的“天桥”。总面积1476平方公里,人口8.7万,每平方公里59.1人。
    宜君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县东榆五川道的榆舍村,有公元前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迹。公元前2600年,宜君与北邻黄陵县同为人文初祖轩辕氏活动区域的桥国。商周时,宜君为雍州幽谷地。秦属内史,汉於宜君、同官、耀县地设〓〓县。北魏首建宜君县制,迄今已1540多年。境内有宜君水(今耀县西川沮水),故县地以此称谓。宜君“负北塞,阻环庆”,南下古都长安,地当要冲,多雄关险隘,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汉、唐历代,谓为“京辅北门管钥”;明、清仍然宿驻重兵。境内古迹文物众多,遐迩闻名,县北15公里之彭村(古名三教彭村),有传说故事人物商大夫彭祖墓。西20公里处,有唐太宗游猎避暑,后赐予高僧玄奘翻译佛教经典的玉华宫(后改玉华寺)。今虽宫宇不存,然仍留有石室、悬泉、水帘,林木参天,碧水粼粼,风景幽逸,夏无暑日。伟大诗人杜甫过境赋诗赞曰:“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在县东南榆五川、棋盘川,有北魏建造的牛家庄石窟,北宋建造的李家河石窟,年虽久远,但保存基本完好,至今人物、飞禽、走兽雕刻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他如著名传说人物孟姜女寻夫泣泪而成的哭泉,唐太宗饲放马群而得名的马坊、马场村,近年考古发掘的汉碣石,宋、明时的五彩瓷具等,更是书不胜书。如此大量的古文物遗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宜君的历史文化特色。
    宜君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属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适中。年平均日照2412.4小时,年平均气温8.9℃。7月最热,平均20.8℃;1月最冷,平均-4.3℃;极端最高气温34.4℃,极端最低气温-21.1℃;无霜期平均170天,80%的保证率160天。境内雨量丰沛而且稳定,年平均自然降水709.3毫米,居渭北旱原地区的首位,是陕西省第三个多雨中心。这种良好的气候环境。为宜君大地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育繁衍的有利条件。
    宜君自然资源丰富,遍地是宝。土地面积人均25.77亩,农耕地人均7.21亩。农作物品种较多: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其次有高梁、谷子、糜子、荞麦、薯类及小豆、绿豆等多种杂粮;油料作物有油菜、小麻子、蓖麻、荏等;经济作物有烟叶、瓜类、棉花;蔬菜有白菜、萝卜、辣椒、豆角、葱、韭、蒜等10多种。境内山青水秀,林草资源尤其得天独厚。全县天然植被覆盖率达87.3%,有森林36.59万亩,人均4.19亩;加上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灌木林面积,林木覆盖率总计达27.6%;林木总蓄积量130万立方米,人均14.89立方米。有天然草场96万亩,其中万亩以上草场5个,300—500亩的51个,可载畜15万个羊单位。加上农作物秸杆、树叶等饲草,总计可载畜21万个羊单位。在野生植物中,乔木有百余种,牧草有57科192种。其中,还有大量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在优势建群树种中,西部靠近桥山林区有12.5万亩木质优良的油松林;在牧草中,有白羊草、黄菅草、狼牙刺、本氏木兰(俗名油葫芦)、野大豆、芦苇等优质草14科、61种;根、茎、花、果可作药用的有黄芩、连翘、酸枣仁、桃仁、柴胡、山楂、党参、柏籽等4大类172种;被誉为“维生素C之王”的灌木沙棘(俗名酸刺溜)在广大丘陵和山区更是连片丛生,总面积达22.26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4.47万亩),年可产鲜果3655吨,是本县潜在的一大资源优势。在栎类和油松林间,还有贵重的菌类黑木耳和猴头等。山区地下储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藏,仅从焦坪镇周围到山岔乡太安村的35公里范围之内,就蕴藏有煤炭4380万吨。
    (二)
    宜君地灵人杰,人民勤劳勇敢,富有强烈的斗争精神。明末政治腐败,封建官吏、地主阶级横行,宜君县人民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影响下,纷纷揭竿造反。崇祯元年(1628)配合白水县民王二等为首领的义军数百人,成功地袭击了宜君县牢狱。崇祯二年(1629)和四年(1631),义军又多次袭击了宜君县城和金锁关(时属宜君)。直到清顺治初期,宜君的农民起义军和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联合,仍不断开展如火如荼的斗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的宜君籍学生杨铭源,率先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积极组织力量,开展革命活动,成为陕西省辛亥革命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民国二年(1913),宜君县群众首领胡南庭率领人马袭击洛川和中部县城。有力地打击了当地的官府和劣绅。民国十一年(1922),宜君农民纷纷组建“红枪会”、“硬对”、“软围”等多种造反组织,围困县署缴农,进行抗粮、抗税、抗租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宜君县很早成为陕北苏区和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2年,位于县西部的马栏地区(今属旬邑),在刘志丹等领导下,就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前,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多次进驻县城东部地区,打富济贫,除暴安良,从此宜君大地燃起无产阶级革命的烈火。1933年县城东部原区农民肩扛铁锨、杈把,掀起大规模的抗粮缴农运动,与贪官污吏进行坚决斗争。1934年,县立高级小学师生20多人,在进步知识分子、教师强自修的启蒙下,组织“秘密读书会”,开展马列主义学习宣传活动,立志改造社会。第二年夏,读书会会员刘培植、杨昆山、刘世明、强自珍、杨子珍等5人,率先奔赴陕北苏区,参加了革命。1936年,在刘培植的主持下,宜君第一次建立起共产党的组织——中共红宜县委和西舍、石堡两个支部。自此,宜君人民由自发斗争进入自觉革命的新阶段。是年,“双十二事变”时,在中共宜君县地下组织的发动下,部分教师、农民联络国民党政府保安队举行武装起义,组织起300多人的抗日义勇军先锋队,活动在中、宜、洛一带,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以后,这支革命武装力量为红军接收,被改编为“红三团” 。1944年冬,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在宜君到处抓壮丁,组织所谓“自卫营”,激怒了民众。共产党员引导策动自卫营700人全部哗变,在全县各地大力开展武装斗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共雁门支队以宜君为根据地,不断出击铜川、蒲城、白水、富平,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敌人。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不少像王俊昌孤身入虎穴的传奇式英雄人物,涌现出杨植、张守愚等许多面对敌人屠刀而坚贞不屈的革命烈士和革命志士,他们永远活在宜君人民心中。
    宜君人民忠心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1948年3月,县境刚一解放,广大群众满怀胜利的喜悦心情,自觉克服重重困难,筹运粮食300多石,做军鞋3万多双,有2125人(次)组成担架队随军奔赴前线,全力以赴地支援解放大西北革命战争。1950年,60余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全县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全国劳模、清河农业社社员李德魁,1957年创单作水稻亩产827公斤的高产纪录,毛泽东主席曾给予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宜君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开展改革,努力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宜君大地的面貌焕然一新。无数的事实说明,宜君人民是创造宜君历史的主人。
    (三)
    旧社会,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生产力为封建与半封建生产关系所束缚,宜君交通闭塞,宝藏“沉睡”,经济、文化特别落后,全县95%以上的人务农,但却经常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因常不能上交赋税,其地被官府诬之为“上疲”。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使宜君结束了灾难深重的历史,获得了新生。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经过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农村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业、交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也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三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全县人民迸发出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解放前,全县70%的农耕地“挂”在山坡上,塬、川地多是大平小不平,跑水跑土跑肥;水浇地仅百十亩。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持续开展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到1989年,共兴建水平埝地、水平梯田和沟坝地17.86万亩,修建水库11座、自流和抽水灌溉渠系工程56处,使灌溉面积增加到9800余亩,“四田”(水地、水平梯田、埝地、坝地)合计占现耕地面积的60%,农业人均2.38亩。与此同时,全县基本实现良种化,肥料、植保化学化,以及运输、碾打、粮油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部分地区广泛使用拖拉机、播种机耕作,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1989年,粮食平均亩产189.83公斤,总产46822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4.49倍和2.19倍;人均有粮536.43公斤,比1949年增长63.76%。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全县还积极发展林业、牧业等多种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资源优势,尤其是狠抓了烟叶、油料、果类生产和大家畜饲养业。1989年同1949年相比,油料、烟叶产量分别增长9.88倍和25倍;大家畜净增88.6%(其中牛净增1.6倍,养牛头数居陕西省第二位);生猪存栏头数增加1.47倍,羊增加10.64倍。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计9.17万亩,果树生产已由70年代前的家庭副业零散经营向专业方向发展,建起以苹果为主的各种果园29322亩。宜君先后被陕西省定为粮食生产基地、烤烟生产基地、苹果和山楂生产基地、白绒山羊生产基地。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88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6倍多。
    解放前,本县的工业、交通更是落后不堪。当时,全县仅有4个极其简陋的小煤窑和为数不多的私人铁工、木工和酿造作坊;道路仅咸榆公路一段,总长36公里,没有一辆人畜力车,运输全是人担畜驮。从新中国成立到1989年,全县先后建起煤炭、机械修配、白酒、食品、饮料、缝纫、木器、制药等8个行业44个厂矿企业。其中县属地方国营厂矿10个,乡镇工业企业34个。这些厂矿企业大部分为机械和半机械作业。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205.3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建国初的1952年增长69倍。如今,各个城镇和70%的农村均已通电。在交通运输方面,除改造提高国道西包公路为二级渣油路面外,还新修县乡、厂矿公路16条,公路总里程达251.3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16.74公里。其中渣油路面83公里,石子路面109.7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72%。在乡村之间,还建起简易路551.5公里。全县拥有各种类型的汽车289辆,平均千人3.3辆。现在,从南到北,从县城到主要集镇及厂矿,汽车畅通无阻。
    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文教、卫生、城乡建设等各项事业也出现了兴旺发达的局面,人民生活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1986年,全县村村办小学,中等学校由解放前的1所发展到11所(其中有完全中学和职业中学3所);在校中、小学学生16395人,比解放前增加了4.03倍。解放前,全县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有8人;在1979年到1989年10年间,升入各类大专学校的学生就有1019人。全县有各级医院15所,病床125张,卫生技术人员275人,其中医师54人,如今,医疗器械和药物基本上能够保证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进入80年代以来,历史上长期危害严重的克山、大骨节、甲状腺肿大三大地方病已基本消灭或得到控制。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吃穿用住方面得到全面改善:食品讲究营养,衣着讲究美观,家具选用高档;城镇的新式楼房拔地而起,原区农村住宅多是“数孔砖窑一院,苹果树栽在两岸”,山区也将茅草屋换成大瓦房;录音机、收音机、电视机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初步展现出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四)
    宜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任何社会制度。但是,宜君在工作中也走过弯路,有过失误,其经验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宜君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治愈战争的巨大创伤。到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24.62万元,比1949年增长26%。1953年以后,全县逐步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全县86%的农民加入初级农业社,全部私营工商业被改造成为合作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当年工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粮食总产比1952年和1949年分别增长27%和57.4%;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744.56万元,比1949年增长1.2倍。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初期到1956年,宜君县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工作是富有成效的。50年代后期,宜君同全国一样,也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失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实际,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极大地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经济困难。196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6年下降了31%;多数生产队全年人均口粮在100公斤以下,人均收入仅40元。农业生产的大幅度下降,牵动了各个方面,致使多数厂矿、企业停办,职工下放回乡。1961年,县委和县人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共产风”、脱离实际的“瞎指挥”等错误倾向,使工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29760吨,比1949年增长1.36倍,比1956年增长50.4%,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工农业总产值991.85万元,比1956年和1949年分别高出33%和1.94倍。1966年到1976年期间,由于错误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加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宜君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损害,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全县农民收入节节下降:1971年,人均收入66.1元;1976年减少到42.5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深入贯彻“改革开放,放宽搞活”的方针政策。领导全县人民努力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出现了空前发展的新局面。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937.3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的1638.65万元增长2.01倍。
    当前,宜君人民在党中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以新的战斗姿态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可以预期,宜君的未来充满光明,宜君必将腾飞,必将彻底摆脱贫困,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阔步前进。
    晋
    苻秦永兴二年(358),前秦王苻坚,在〓〓北城河东堡西川设置宜君护军。
    南北朝
    魏太武帝真君七年(446),撤销宜君护军,设置宜君县,属雍州北地郡。
    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分北地郡置宜君郡。
    北魏,分泥阳县置石保县,属东秦州中部郡。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于宜君县城东15公里处福地山之断崖上,开凿牛家庄石窟。
    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宜君县城由〓〓故城迁入今耀县的石柱乡故县村。
    隋
    开皇三年(583),石保县并入宜君县。
    义宁二年(617),在华原县(今耀县)置宜君郡,隶宜君、同官(今铜川市)、华原3县。
    唐
    武德元年(618),改宜君郡为宜州(治所华原)。宜君县归属该州。
    武德七年(624)五月,唐王朝在宜君玉华山的凤凰谷营建仁智宫。
    是年,宜君县治迁入玉华宫附近。
    贞观十七年(643)六月,撤宜州,宜君县改属雍州。
    贞观二十一年(647)七月庚子,著名建筑工艺家阎立德受命重新扩建仁智富,建成玉华殿、排云殿、庆云殿,又在兰芝谷、珊瑚谷修建其他殿宇。在东宫附近的玉华河两岸修建了“马厩”、“马场”,仁智宫改称玉华宫。
    永徽二年(651)九月癸已,废玉华宫为佛寺,更名玉华寺。
    显庆四年(659),玄奘到玉华寺翻译佛经,住此六年,翻译佛经《大般若经》等多部。
    龙朔三年(663),宜君由京辅雍州改属塞北坊州。
    天宝十二年(753),分宜君县置升平县(今建庄川内)。
    唐代,开凿关地坪石窟(今宜君县城南25公里的棋盘山附近)。
    五代
    后梁开平元年至龙德三年(907~923),宜君县治从玉华宫附近迁今县址。
    宋
    淳化四年(993),宜君发生旱灾,庄稼薄收。
    熙宁元年(1068)降升平县为镇,复入宜君县属。
    元
    至元二年(1265),废坊州,宜君县改属延安路鄜(富)州。
    至元十三年(1276),陨星如雨。
    明
    洪武二年(1369),县丞王文辅在下城西北角修建宜君县府。弘治(1488~1505)年间,县丞李相复又增修。
    洪武八年(1375),县令金声在下城东北修孔庙,建大成殿5间,殿堂下左右厢房各3间。
    洪武二十三年(1390),县东5里设云阳驿。同时设城内和函信、塔泥、哭泉(县城南)、双槐、义泉、偏桥、十里原(县城以北)等8铺,后至清雍正时裁留哭泉,城内、偏桥3铺。
    成化元年(1465),县丞杨安,因龟山之势筑为上下两城,城墙内外用石砌成。
    成化十二至十三年(1476~1477)七月,宜君降霜,庄稼受灾严重。
    万历四十四年(1616)六月,蝗灾自关东来,遍野皆是,声如雷雨,大害秋禾,冬大雪,遂绝。
    崇祯七年(1634),因战事宜君城毁,县治迁石堡村。
    崇祯十一年至十三年(1638~1640),蝗虫连年为害严重,十五年(1642)五月降大雪成灾,造成奇荒,人民一半死于饥饿。
    清
    顺治九年(1652),本县石堡村杨素蕴中进士,后历任知县、御史、府丞、府尹、安徽和湖广巡抚等。
    顺治十二年(1655),知县郑名于龟山之巅修建县署。
    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一月朔,日蚀自卯至辰。
    雍正七年(1729),禁止吸食鸦片。
    雍正十年(1732),由县丞查遴搜集编修、沈清崖总篡的《宜君县志》刊行。
    光绪七年(1881),宜君大旱,百姓饿死众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宜君田禾严重欠收,发生饥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宜君文兴书院改建成高级小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宜君县设劝学所,主管全县教育事务。
    同治年间(1862~1874),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反动的民族分化政策,激起回汉民族互相残杀,回兵多次进抵宜君,一些官吏和汉民被杀。同治四年(1865),回兵攻陷宜君城。七年(1868),回兵又进据宜君县西马兰镇。县署一度被迫北迁店头镇仓村。
    宣统三年(1911)六月,宜君县开设邮政代办所。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同盟会员、辛亥革命陕西的先驱宜君石堡杨铭源,被推选为陕西省临时议会议长。
    民国二年(1913)冬,宜君县哥老会首领胡南庭破洛川县城后,突袭中部县,打击当地官府、士绅。
    民国三年(1914),县署增设教育实业科,管理全县学务与地方实业。
    民国四年(1915),县设警察所,有警佐、巡官、书记各1员,警夫21人。
    民国十年(1921)七月,地震有声。3日内,屡有地震。
    民国十一年(1922),民不聊生,纷纷参加会道门,或曰“硬对”、“软围”,或曰“红枪会”、“锣锣会”,反对官府,抗粮、抗税,围困县署“交农”。县署被迫又迁至店头北原仓村,至十四年再迁回龟山原址。
    民国十二年(1923),县署在店头(即七里镇)办起第一所县立高级小学、秋后,该小学迁至宜君县城北文昌阁。
    民国十四年(1925),宜君干旱数月,继而冰雹袭击,以致二季庄稼薄收。
    民国十六年(1927)八月十三日,陕西早期马列主义传播人之一刘含初,在石堡村被国民党枪杀。时年32岁。
    是年,宜君县设教育局。全县划分东、南、西、北、中5个学区。
    是年,宜君旱灾严重。
    是年,宜君成立“县天足会”,禁止缠足蓄辫,劝令妇女放足,限制幼女缠足;男子蓄辫者基本剔除。
    民国十七年(1928),宜君县公署改名为县政府,设县长、秘书各1人,下设一、二科,并设教育、公安、建设、财政局。
    是年,宜君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在店头街成立。
    是年,国民党军队一个营驻扎宜君县城。民国二十三年(1934)撤离。
    民国十七年至十九年(1928~1930),连续3年缺雨,6料欠收。
    民国十八年(1929),县建设科科长杨作栋从同官县王益购回德国槐(刺槐),植于家中。为本县最早引进剌槐。
    民国十九年(1930),宜君县地方武装部队编为“保安团”,全团100余人,驻守县上城。
    是年,宜君降黑霜,麦苗尽枯。
    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进入宜君,先后消灭了国民党瑶曲镇(今属耀县)民团及焦坪驻军16师1个连,击溃1个营及富平、同官、耀县3个县的民团。
    五月十七日,刘志丹率领的红军游击队歼灭焦坪及五里镇民团。
    十二月,宜君实行保甲制,全县以区为基础,分为5个联保处。
    十二月二十四日,陕甘游击队在宜君转角镇(现归旬邑县)改编,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十二月二十六日,红二十六军二团全歼焦坪民团。随后中国工农红军以耀县薛家寨为中心,建立起包括本县西部马栏地区的照金革命根据地。
    是年,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从耀县出发,全歼瑶曲、店头之敌,又路过宜君套滩村时抓获土豪张怀西,于五里镇街处决。
    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民党宜君县保安团改编为保安大队,下属3个分队9个班。
    夏,红军攻克五里镇碉堡,打死敌团丁1人,俘20余人,缴枪20余支;打击五里镇周围土豪劣绅10余户,开仓济贫。
    从七月三日起,宜君大雨连绵数日,房屋城垣倒塌,禾苗冲没,灾害严重。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月,教员强自修在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成立进步群众组织“秘密读书会”,进行进步思想宣传活动。参加读书会的师生有30多名。
    夏末,红军骑兵团于本县偏桥湾伏击去肤施县(即延安)上任的国民党县长和随从。
    是年,咸(阳)榆(林)公路宜君段(南自金锁,北至东胡桥)长36公里,开始通行汽车。
    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二十六日,宜君设立三等乙级邮政局。
    六月七日,红军骑兵团在团长康建民、政委高锦纯率领下进驻刘家塬。第二天,在石堡村捉住土豪杨明建(杨七老),于白水县芝芬村处决。
    六月二十一日,县高小原读书会进步学生强自珍、刘培植、杨昆山、杨子珍、刘世明赴陕北苏区,参加红军。
    十月十九日,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在牛家庄处决了土豪田举儿,在大棋盘、马泉头处决了土豪劣绅张凌壁,受到贫苦农民拥护。
    十月二十四日,红军在蔡道河缴获敌民团分局枪数十支;在雁门山,又缴获当地民团枪数十支;在八丈原村处决了国民党区政府区长张左汉。
    是年,国民党宜君县政府成立戒烟所,设有盘查哨所及缉私检查队,禁运禁售鸦片。
    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开明士绅杨星海、胡树清的倡导下,在五里镇街关帝庙建起宜君县五里镇中山中心小学校。
    七月十三日晚,共产党员刘培植从陕北回到石堡,接收王清廉、冯茂青、杨建舟等17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在宜君入党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
    七月十四日,中共红宜县委员会在西村乡石堡村正式成立,王清廉任县委书记,直接由陕甘工委领导。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二月,中国共产党陕甘省委调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三团100多名干部战士到店头镇八路军办事处训练。
    四月,红宜县委改为中共宜君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杨建舟,驻地五里镇。
    秋,宜君县抗日救国会成立,受中共宜君县工委领导。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宜君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宜君福地湖风景名胜区
铜川市宜君县彭镇武家塬村 宜君县五里镇遗址 宜君县榆舍戏楼
宜君县雁门关 宜君县金锁关 宜君县明张士琦墓
宜君县唐将军段志元墓 宜君县商彭祖墓 宜君县孟姜女祠
宜君县城隍庙 宜君县孙真人祠 宜君县关帝庙
宜君县道观寺 宜君县真村寺 宜君县金凤寺
宜君县美食 更多
宜君县四喜豆腐
宜君县四喜豆腐
宜君县特产 更多
宜君县地方特产:宜君农民画
宜君县地方特产:宜君核桃
宜君县地方特产:宜 宜君县地方特产:宜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宜君县概况:宜君县行政区划
·宜君县概况:宜君县历史沿革
·宜君县概况:宜君县经济发展
·宜君县概况:宜君县宜君旅游
·宜君县概况:宜君县英文介绍
·宜君县人口源流
·宜君县森林资源概况
·宜君县驮道与古官道
·宜君县城廓变迁
·宜君县城镇住宅
·宜君县军事概况
·宜君县教育经费与设备
·宜君县师资概况
·宜君县学制变革概况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