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人口源远流长。据《春秋》、《竹书纪年》、《史记》等典籍记载,在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宜君境域就有原始人群繁衍生息。公元前2600年以前,宜君和毗邻的黄陵县(黄帝陵所在地)等地区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率领的华夏族活动区域之一。商周奴隶制时代,宜君地为九州之中的雍州幽谷地,人口渐多。秦、汉、隋、唐时,宜君地长期属于京辅州郡。唐太宗曾于境内建“玉华宫”,多次游猎避暑,使境内人口逐渐增密。但因当时的生产水平低下,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多变,人口发展很慢,并且随着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人口时增时减,起伏变化大。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永兴军路坊州领的宜君、中部(今黄陵)两县,共有13408户,人40191口。(《宋史·地理志》)。
明、清时,宜君人口增长较快。《大明一统志》载,明朝天顺、嘉靖、隆庆年间宜君有38里,4180户,44700余人。
《陕西通志》载,清道光三年,人口增至63900口。是本县人口历史发展最高峰,比明天顺、嘉靖、隆庆年间增长43%。
自鸦片战争(1840)到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侵入,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加上战乱频繁,清同治时(1862)本县遭受回民起义的冲击,民国初期又遭军阀混战的祸害,再加上光绪三年(1877)、民国十八年(1929)发生的大旱灾,二十一年(1932)瘟疫流行,致使人口大幅度减少。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县人口降到31263口。民国后期虽有回升,但增长较慢。
中华民国部分年份人口统计表
表3—1
单位:户、口
┏━━━━━━━━━┳━━━━━┳━━━━━━┳━━━━━━┳━━━━━━┓
┃ 年 份 ┃ 户数 ┃ 人口 ┃ 男 ┃ 女 ┃
┣━━━━━━━━━╋━━━━━╋━━━━━━╋━━━━━━╋━━━━━━┫
┃ 民国二十四年 ┃ ┃ ┃ ┃ ┃
┃ (1935) ┃ 6527 ┃ 31263 ┃ 19592 ┃ 11671 ┃
┣━━━━━━━━━╋━━━━━╋━━━━━━╋━━━━━━╋━━━━━━┫
┃ 民国二十六年 ┃ ┃ ┃ ┃ ┃
┃ (1937) ┃ 9308 ┃ 44167 ┃ 25333 ┃ 18834 ┃
┣━━━━━━━━━╋━━━━━╋━━━━━━╋━━━━━━╋━━━━━━┫
┃ 民国三十六年 ┃ 8971 ┃ 41441 ┃ 22266 ┃ 19175 ┃
┃ (1947) ┃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安定社会,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口增长速度加快。1949年,本县44800人;1959年,50900人,1969年72600人;1977年达87087人,成为全县人口的新高峰。从1949年至1977年相隔28年,人口增长近一倍,平均每年净增1510人。人口增长1万的年限是:第一个1万是1949~1960年共11年;第二个1万是1961~1965年共5年;第三个1万是1966~1973年共8年,这是本县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人口的剧增,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生产的多、消费的多,积累不多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和多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引起了升学难、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影响到人口本身素质的提高。显然控制人口增长,是关系到社会和各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从60年代起,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本县开始抓节制生育工作,不过抓得不紧。1978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了对控制人口的具体领导,明确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中共宜君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自然增长率较70年代平均18.2‰渐次下降到6~13‰开始进入有计划的生育时期。到1989年底,全县人口为87284人,12年(比1977年)净增197人,比1949年净增42484人,40年全县人口增长了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