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驮道
早在新石器时代,宜君地域即有人类繁衍生息,于山麓水畔踩踏出了原始人行小道。五里镇牛家庄、棋盘川李家河、彭村~马场沿川崖壁,今尤存有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及后人凿雕之石窟、佛像等,证实宜君先民“循河觅道”修建“沿脊路”、越岭路的踪迹。
随着人类社4提个地方vscvsxc 的调查VSX我都是会的发展,到清末、民国时,宜君境内已形成的主要人行驮运干道有20条,由县城和五里镇、七里镇(又名店头,今属黄陵县)、偏桥、焦坪四镇辐射向本县马栏(今属旬邑)、瑶曲(今属耀县)、哭泉、棋盘、雷塬、建庄(今属黄陵),以及相邻的黄陵县及其田庄、洛川县的朱牛和秦关、白水县的尧禾与同官县(今铜川)等周围的城镇,总长625公里。其中七里镇南经五里镇去白水以南,五里镇西南经棋盘去同官以南,焦坪经金锁关去同官以南、五里镇去黄陵以北等四条驮运大道,至解放初仍为本县南北贸易的交通干线。
二、古官道
历代封建王朝在宜君境内均辟有官道,除秦始皇过马栏地境(今属旬邑县)所修之秦直道外,在今宜君境内有:
咸阳——上郡道。春秋战国时,秦惠文王所辟。《史记》载:秦惠文王八年(前330),秦军经频阳(今铜川、宜君、富平一带)至雕阴(今富县)与魏军大战。魏败,将上郡十五个县(今富县以北)割给秦国,遂开通咸阳——上郡道。宜君从此成为军事要冲。
2.驿道。宜君通驿始于唐。唐初辟有长安~延川道,置驿站。柳宗元《馆驿使壁记》云:“自渭而北至华原(今耀县)其驿九,其蔽曰坊州(今黄陵县境)。”此驿道北去黄陵,宜君为必经之地。唐高宗、太宗多次至玉华宫,当时宜君县治附近之玉华街亦甚繁荣,有驿馆设置。驿址尚待考证。
据雍正《陕西通志》、明弘治十七年(1504)和康熙十九年(1608)之《延安府志》及雍正《宜君县志》载,明洪武年间,宜君设有云阳驿,在县东2.5公里,北至中部县(今黄陵县)翟道驿35公里,南接同官县(今铜川)漆水驿45公里。驿道宜君段,明代有城内总铺和韩信、塔泥、哭泉(县城南路)、双槐、义泉、偏桥、十里原(县城北路)等8铺。清康熙时留城内、哭泉、偏桥及赤水4铺。雍正时又仅3铺,赤水铺裁。南哭泉铺接同官赤渠铺(今金锁关),北偏桥铺接中部县曹凹铺。明清的驿道、铺站设置虽有变动,而线路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