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双石铺镇
位于县境西部,县人民政府驻地。北魏称困冢川,北宋称方石镇,明、清称方石铺。因老街嘉陵江岸,一石“双峰逼水依土”,历年江水暴涨未被淹没,人谓此石有镇水护岸之祥,民国初改称双石铺。镇处小峪河与嘉陵江汇流处,北依丰禾山,嘉陵江将全镇分为东南、西北两街区。东南处河谷,地势平坦,为老街区;西北处半坡高地属新建城区。全镇总面积3.5平方公里,辖7个居民委员会、2780户、8132人,其中回族202人。宝(鸡)成(都)铁路、宝(鸡)汉(中)公路平行穿越全境,华(家岭)双(石铺)公路在此起点。南通巴蜀,东北接关中,西连甘肃,是陕、甘交通枢纽。镇北丰禾山苍翠屹立,嘉陵江大桥横跨江上,连接南北交通,风景秀丽。
民国初年,仅有嘉陵江南岸一条街道,店铺错杂两旁,多为简陋茅屋瓦舍。每月二、五、八为集日。“七·七”事变后,因交通方便,利于防空,战时物资过往频繁,军政机关如经济部、财政部、军政部及省、区、县30个单位于此设立派出机构,并设有军事委员会宝双段轻便铁道双石铺车站、国际招待所、私立西北高级机械科职业学校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办事处在双石铺设事务所,办有机器、纺织合作社等17个企业和培黎学校、工合医院、招待所,使双石铺成为工合西北区的实验中心。
1952年修建嘉陵江河堤,逐年扩建江北地区,使该镇日益繁荣。1981年8月21日,特大洪水灾害,嘉陵江暴溢,江南老街区遭严重破坏。经过恢复、改建,全镇楼房鳞次栉比,江南为商贸中心,日平均上市7000人次,最高可达万人次。江北沿新建路驻有党、政、军机关。
双石铺镇历史悠久,历代为战略要地。镇东南新庄村和镇东北铧厂村有西周文化遗址。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秦岭南麓一座新兴山城。
二 草 店
在双石铺镇西5公里,位于嘉陵江北岸,属双石铺乡。早年,因地处故道,村民曾于此结茅屋为店,故得名。建国初,设草店乡,为乡人民政府驻地。现有居民45户,241人,耕地640亩。聚落长方形,街道东西走向。华(家岭)双(石铺)公路顺村南经过,村南杨家坪西有鱼洞房,每岁暮春有鱼涌出。清光绪《凤县志》和《嘉庆一统志》均有记载。村内有小学和乡办铅锌选矿厂。
街南嘉陵江边有清道光年间重修的陵江寺,今寺已毁,石碑犹存。
三 马岭关(古名白马关)
在双石铺镇西11公里,属双石铺乡。居民16户、61人,耕地300亩。聚落点状散居,为重要军事关隘。南宋名将吴星玠于此筑马岭堡,扼凤州之西,以拒金兵。清同治元年(1862)九月,太平军首领郭三纲率众数千,自双石铺抵关,破马岭关清守军,占领甘肃省两当县之杨家店。由于地形险峻,风光幽美,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曾来此拍摄影片《白莲花》外景。
四 张家窑
在双石铺镇西16公里,红岩河东岸,属双石铺乡。昔以张姓居民多,且多住土窑而得名。为秦汉故道县和北魏至北宋时两当县治地。居民109户、527人,耕地1913亩。四面环山,中为河川,聚落为长方形,街道南北走向,华(家岭)双(石铺)公路顺村西沿红岩河经过,红岩河东岸有县种鱼场和专业户鱼池。主产小麦、玉米、油菜和黄豆,为凤县主要产粮区。村西小学校址,1954年曾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民国27年(1938)朱子桥将军领导的华北慈善赈济委员会在村城隍庙办河池农校,引进蕃茄,首次在凤县栽植推广。
五 酒奠梁
在双石铺镇南12公里,属双石铺乡。相传汉高祖刘邦出定三秦,曾在此以酒奠天。海拔1734米。14户、50人,耕地200亩。居民多靠山梁点状散居,宝(鸡)汉(中)公路由山北麓盘旋8公里到岭顶,再下坡8公里到酒奠沟。岭顶路侧有1936年修筑宝汉公路时,赵祖康所书“酒奠梁”石碑。
六 扈家窑
在双石铺镇南21公里,属双石铺乡,以扈姓居民曾于此开窑采煤而得名。5户,27人,耕地200亩。东靠寨子梁,西临关山峁,居民沿岩水崖(后有白云洞)南坡点状散居。有乡村公路至酒奠梁接宝(鸡)汉(中)公路。盛产核桃、蜂蜜。煤炭蕴藏量甚丰,并出产耐火土,适宜做陶器及耐火砖。民国初期开办煤窑、陶瓷厂。建国后煤矿、陶瓷厂先为县办,后为乡办。所产烟煤行销县境,陶制品有沙锅、火锅、药锅、炖罐、茶罐(俗称“千里驹”)等。
七 平木(平木乡人民政府驻地)
在双石铺镇东73公里。相传诸葛亮于五丈原病故后,于此设疑冢,司马懿追兵至此,命将墓平毁,故名“平墓”,后改“墓”作“木”。167户、586人,耕地1130亩。居民多沿东河北岸居住,聚落长方形,街道东西走向。凤(县)太(白)公路穿街而过。有中、小学、地段医院、中药店、供销社、粮站、信用社、邮电所等。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为主,盛产红云豆。为凤县主要产粮区。土特产有花椒、苹果、天麻、生漆等,稀有动物有大鲵。
八 岩湾(岩湾乡人民政府驻地)
在双石铺镇东北57公里。因地处山湾,故名。西魏恭帝三年(556)所开回车道经此。19户、108人,耕地300亩。居民沿车道河东岸居住,聚落长方形,街道南北走向。东倚关岭梁,凤(县)太(白)公路穿街而过。有地段医院、中学、小学、供销社、信用社、粮站、邮电所等。盛产红云豆。土特产有核桃、花椒、苹果、木耳、生漆、杜仲。稀有动物有大鲵。有乡办水电站、铅锌采矿队和软木厂。
九 核桃坝
在双石铺镇东49公里,属岩湾乡。因地处车道河畔,地势平坦,遍生核桃树,故名。11户、79人,耕地161亩。居民多沿河散居,凤(县)太(白)公路穿境而过,为核(桃坝)坪、(坎)公路之起点。盛产核桃、木耳、花椒,稀有动物有大鲵。西魏恭帝三年(556)所修回车道经此。村南一地名铁锁桥(桥头置门,晨启昏锁,故名),为当时跨越车道河的岸口,今尚有遗迹。
十 坪坎(坪坎乡人民政府驻地)
在双石铺镇东南69公里,位于车道河(中曲河)北岸,因处深山一较平坦之土坝上,清道光年间即称坪坎。居民15户、100人。北靠垭豁山,南临中曲河,聚落长方形,街道东西走向,坪(坎)核(桃坝)公路从街北通过,至核桃坝接凤(县)太(白)公路。有中、小学、卫生院、供销社、信用社等。稀有动物有大鲵、水獭、河鳖。土特产有木耳、核桃、生漆等。铅锌矿储藏丰富,采选业甚兴。
十一 银母寺
在双石铺镇东南76.5公里,属坪坎乡,因建有银母娘娘寺而得名。18户、114人,耕地390亩。居民沿吴家山南脚单面居住,聚落带状。新建之凤县铅锌选矿厂与居民户形成一条新街。车道河顺村南通过。矿区公路东南可接核(桃坝)坪(坎)公路,西北可接凤(县)太(白)公路。盛产竹木。土特产有生漆、蜂蜜等。稀有动物有大鲵。村中有一珍贵古树——梭罗树,为唐代所植。村南山间有古采矿洞,相传为唐尉迟敬德所开。
十二 河口镇
在双石铺镇东32公里,因处安河、侯家河、洞沟三水交汇处,昔称“合河口”,后改今名。1985年4月建镇,381户、1859人,耕地3635亩。居民多沿安河南岸居住,聚落长方形。老街东西走向。街北凤(县)太(白)公路两侧,因近年机关、商店、居民增多,形成一条新街,集贸市场移于此。驻有县水泥厂、林场、铅锌选矿厂、公安派出所、地段医院、中、小学和供销社、营业所、信用社、邮电所等。此镇为古老集镇,每月二、五、八为集日,日上市2500人次,最高达4000人次,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为传统山货交易古会。辖区土地肥沃,擅于水利,昔有“小四川”之称。土特产有核桃、生漆、蜂蜜等。
十三 马鞍山(红光乡人民政府驻地)
在双石铺镇东北21公里,位于青崖沟水与安河交汇处。村西一山梁形似马鞍而得名。北魏时即称此名。《水经注》记有马鞍山水。居民沿安河两岸居住,聚落长方形,有钢筋混凝土桥两座连接两岸。凤(县)太(白)公路穿街而过。1965年建红光机械厂,遂形成新兴集镇和工业区。有厂办中学、乡办小学、医院、影剧院、邮电所、供销社等。土特产有核桃、生漆、蜂蜜等。
十四 国安寺
位于寺沟与安河交汇处,在双石铺东26公里,属红光乡。村东一石形似龟,上建寺庙,故古名“龟崖寺”。49户、247人,耕地430亩。居民多沿安河南岸居住,老街南靠寨子坡,聚落长方形,东西走向。村西为11所驻地。凤(县)太(白)公路顺街北通过。60年代前为凤县主要产稻区,所产“安河米”粒长色白、香甜可口,闻名遐迩。
十五 凤州(凤州乡人民政府驻地)
在双石铺东北11公里,位于安河与嘉陵江交汇处。东有凤凰山,相传远古有凤凰翱翔于此而得名。自秦设故道县至建国初期,为历代州、郡、县治地。城池面积1.5平方公里,居民563户、2050人,其中回族114户、383人,耕地2296亩。街道东西走向,聚落长方形。宝(鸡)成(都)铁路、宝(鸡)汉(中)公路分别于城南、城北平行贯穿其境,又为凤(县)太(白)公路起点。有职业中学、小学、地段医院、国药店、供销社、兽医站、邮电所等。因处山间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利资源丰富,为本县主要产粮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蔬菜、油菜次之,产“大红袍”花椒。
凤州自古为入蜀交通要冲。古故道、连云栈道都由此经过,即至民国,在公路未修通前,由凤州南越凤岭,经心红铺至三岔,仍是行旅往来的主要道路。名胜古迹很多。城内有明代修建的城墙、文庙、清真寺、城隍庙(已毁于“文化大革命”);城南有松林如海的南岐山,有相传为诸葛亮行军歇息的“诸葛思计台”,有宋代修建的吴曦堡遗迹;城北豆积山上有唐代修建的张果洞、明代修建的消灾寺。凤州还为历代军事要地,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招定仇池国,于此立固道镇戍守。唐光启二年(882),在此置感义军,五代前蜀置武兴军,后蜀又置威武军。后周显德二年(955)王景等围凤州,擒蜀威武节度使王环等将士5000人。宋时,吴玠屯兵于此,以作为抗金基地。清代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军曾多次经过和攻打凤州城。1931年冬至1932年春,习仲勋、吕剑人等中共党员曾在此策划起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胡宗南部在凤凰山发生战斗。1949年11月27日凤县解放,县人民政府由黄牛铺迁驻凤州,后又迁双石铺,此地遂为区、乡所在地。
十六 仓 坪
在双石铺镇东北11公里,属凤州乡。南宋在此建粮仓,称仓坪堡,后称今名。居民1 4户、83人。耕地810亩。居民沿南岐山脚下点状散居。村南烟通沟,为连云栈道必经之地。南宋杨巨源曾为凤州堡子原仓官,管理仓坪堡粮仓。今有乡村简易公路至凤州西门外接宝(鸡)汉(中)公路。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土特产有花椒、核桃、苹果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