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群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群众喜爱的戏曲、社火历史悠久,演曲子戏和唱山歌为旧 时深山群众重要文化娱乐方式。
民国19年(1930),县文昌宫模范小学在凤州东城门外火神庙戏楼表演舞蹈《小麻雀》。抗日战争爆发后,本县地处大后方,加之川陕、天双公路相继通车,歌剧、话剧等新剧很快流入。民国26年(1937)年,成立抗日救亡后援会,组织歌咏、话剧队在全县进行抗日宣传。汉中旅省学生回乡宣传团、西北农学院学生宣传队亦来县宣传抗日。27年(1938)6月,由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一行13人(团长王礼锡,作家有宋之的、白朗、以群、杨骚、杨朔、方殷等)来双石铺,与准备赴新疆的著名电影演员赵丹、徐韬、王为一等举行联欢。翌年,著名作家老舍由四川经凤县,次年二月写成《双石铺——宝鸡》一百多行长诗,收入诗集《剑北篇》中。11月,双石铺小学组织抗日宣传队,演出话剧《捉汉奸》,愤怒的观众将扮演汉奸的演员当作真汉奸打。29年(1940),著名诗人王亚平主编《西北工合》刊物,常驻双石铺。诗人索开参加编辑工作,二人均写了大量诗篇。29年(1940)6月,双石铺小学为宣传抗日,演出由教师蒲含英、于曼华根据张自忠将军事迹改编的歌剧《热血忠魂》,并曾去凤州演出。7月,“工合”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双石铺召开,举行文娱晚会,英国朋友乔治·何克演唱了《我的家乡》,受到观众热烈欢迎。31年(1942),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经过凤县,给求书者留下不少墨迹。
建国后,群众文化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人民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节日和重大庆祝活动,扭秧歌、演歌剧、话剧、歌舞、办墙报、画报、板报成为平常事。1951年,县委、县政府干部排演《兄妹开荒》、《一贯害人道》等文艺节目向群众演出。双石铺、凤州等地的教师及中学生上演歌剧《赤叶河》、《裁缝之死》等。1954年至1956年修筑宝成铁路期间,先后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文工团、铁道部第四、第六工程局文工团和陕西省省长赵寿山率领的陕西省慰问团、四川省京剧团、天津杂技团来本县进行慰问演出,使县民大开眼界。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秦怡、高博随故事片《马兰花开》摄制组来凤,在龙口、凤州铁路工地拍摄影片;著名作家杜鹏程来凤在铁路工地采访,写出《夜走灵官峡》等名作;著名画家方济众等,在双石铺写生和创作;西乡、洋县、城固秦腔剧团,四川广元豫剧团都相继在双石铺、龙口等地演出。宝成铁路的修筑为本县山乡的文化生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1959年2月,在双石铺举办凤县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选拔张家窑村筏子舞,蒲万张琵琶弹奏,平木西山高台狮子参加汉中地区会演,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文化大革命”时期,凤州、黄牛铺、平木、河口等地纷纷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革命样板戏”。1972年5月,举行全县群众艺术创作会演,18个业余演出队演出41个节目。凤州公社凤州大队演出的《打靶之前》等剧目获奖;1976年,以9天时间分两轮进行全县“农业学大寨”文艺创作调演,演出了《新苗》、《护路》、《心红果艳》和山歌表演唱《我为革命采药忙》等剧目。 1981年以后,乡(镇)文化站逐步建立,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纷纷开展。县文化馆每年选调乡镇社火队于春节期间进县城游演。各种群众游艺活动如灯谜晚会、书画、摄影、工艺美术和根雕展览、电视、录像放映、舞会以及美术讲座、创作学习班等都在县城和各乡镇经常举办。文化馆(站)、影剧院、工会俱乐部的不断发展,更为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