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居齐镇曲兴村之邱姓,北魏丘敦氏,于太和十二年(488)徙洛阳,至隋时,其后裔丘和又徙眉,其子师利、行恭佐唐有功,均封显位,行恭在洛阳与王世充争战中,救过李世民性命,其子神勣是武则天时的一名酷吏。
今居营头乡河东村三、四组之周德荣、周德福一族,是北宋濂学创始人周敦颐的第31代后裔。从湖南道县迁此。
今居常兴镇上原村的赵姓,是北宋末宣和年间(1119—1125),任徽宗朝臣的赵从,从祖居山西洪洞县铁炉镇迁此定居。
今居槐芽镇肖李沟的萧姓,是元代醇儒萧
(维斗)的后裔,萧
本是奉元(今西安市)人,入仕途不久,引退,隐居南山读书30年,后定居于槐芽镇,子孙延续至今。
今居横渠乡孙家原的孙姓,是明初山西洪洞县孙家庄孙郎携二子大吉、大寿迁此。
世居汤峪乡立阪(今屈刘堡)之冯族,明以来最盛。万历时,冯可信为宁夏教授,冯可仕为咸阳训导,余皆淹没无闻。清初,冯亨首为恩贡,冯海鲲(云程)为顺治丁亥年(1647)拔贡、辛卯科(1651)副榜,赴选宾州(今广西境闪)通判。康熙时,有岁贡冯珽、冯琛,雍正时,有冯健(字乾若),曾为西固训导。乾隆时,有冯伟(字逸度)。嘉庆二年(1797)秋八月,后裔孙冯生桂主持刊印了《冯海鲲遗集》,今传于世。
今居马家镇汶家滩的王姓,是明洪武时王衍庆由山西迁此。
今居金渠乡上下洪寺的黄姓,是明初从军的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人黄吉定居于此。
今居齐镇上庙二组与营头乡上第二坡二组的刘(厚德)姓,是清乾隆时,刘天印从汉中府褒城县七星棋麻雀湾迁眉居此,天印的曾孙刘俊杰(占魁),入邑庠增广生员,邑绅士公举乡饮介宾。其长子刘世民,入郡庠武生。
今居汤峪乡屈刘堡的王姓,是明初朝廷由山西向陕西移民时,徙屯庄村。清初王正春儿子王纯弟兄9人又迁至屯庄南的屈刘堡。
今居金渠乡北堡的岳姓,于明崇祯时就早已定居于此,从此时的岳永安为始,其二世金环、仲魁为顺治时处士。三世生瑜、生秀、生琪分别为康熙时的乡饮介宾、处士、乡饮正宾。四世瑛为待赠处士,峻为例授布政司经历,忠为处士。五世中恒为乾隆时待赠处士。六世起鹏为乾隆时京学乡饮介宾。七世映川为乾隆时邑庠武生,振川为处士。八世章为嘉庆时太学生,肯堂为议叙修职郎,至民国初年已至十世。
今居金渠乡河底村的王姓,是明洪武初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清乾隆、嘉庆之际(1736—1820),王永春、王景鳌父子皆为庠生。景鳌之子王育秀为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紫阳训导,以上三代俱赠资政大夫。育秀之长子王登瀛为岁贡生、候选训导。次子焕章为国学生。三子登庸为增广生。四子步瀛为清光绪二年(1876)科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御史、知府。五子振瀛为贡生,封中宪大夫。六子建瀛为优贡生、白水县训导。七子济瀛为禀膳生、四川县丞。步瀛长子谦柄,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度支部主事,民国初知永寿县事,次子谦
为任銮仪卫经历,三子谦枋,四子谦柏。步瀛长女静,嫁附生姚殿恺。次女清,嫁儒士宋元焘,民国6年(1917)任陕西省立女子小学学监(即校长)。三女嫠,通经史,善书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