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县内居民住宅有少量石窑和砖木结构平房,少数地主还有较好的四合院、石狮彩花大门,白灰粉墙住宅。除此而外,贫困农民多住在依崖挖掘的简陋土窑洞内。1949年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住宅逐渐改善。50年代至60年代,1/3的农户对土窑进行改造,将过去“曰”字型小方窗改为半圆窗,单扇门改成双扇门,使窑内采光条件得到改善。70年代至80年代,由于农村政策放宽,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兴起了村村动土、户户建石窑和接口窑的风气,过去的土窑洞被石窑、接口石窑所代替。部分村庄还修起了砖、水泥结构的平板房。
安塞住宅山上修石窑的较少,修砖窑的较多。因交通不便,山沟住房建设较川道差。1989年,全县有房窑60000余孔(间),人均建筑面积14平方米,川道人均建筑面积高于山沟。
安塞在70年代前除延靖公路、延吴公路通过境内外,大多数集镇、乡村都不通公路,沿川面多是可通行架子车的大道,山间多为小道。乡村运输多为人背畜驮,交通十分落后。70年代中期,由于公益事业的发展,县内兴起修路买车风。到70年代末,各公社都修通了公路,有的公社简易公路可通到各生产大队。条件好的公社有轿车客运,条件差的公社也有货车拉客。到1989年,各乡镇都有轿车载客,国营和个体货运车辆日益增多,用户不愁无车拉贷,旅客不怕行路艰难。由于山区条件所限,大部分农事活动还是以人力、畜力为主。
70年代前,安塞各公社用煤油罩子灯,乡村用煤油灯办公、照明,无照明用电。从70年代始,各公社先用柴油发电机发电,以后逐一架通了高压电线路,供办公、照明用。到1991年,全县14个乡镇驻地和迎川面村落及部分山沟村落都使用电力照明。
安塞乡村传统人畜用水,靠河近的人力担水,距河远的靠畜力驮水。水源一般取之河沟,个别也有自造水池,靠蓄积雨水饮用的。从70年代起,不少村落靠国家支援或自筹资金,人力打井汲水。到1989年,不少距水源较远的村落都有了一定数量的人畜饮水井。乡村一般都没有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