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暴雨洪水和干旱为安塞境内三大自然灾害,其次有霜冻、冰雹、冬寒、大风等。
1.水土流失 本县因地型陡立、土壤结构松散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流失面积达2852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96.68%。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16000吨/平方公里。每年平均输沙量2388万吨,年平均输沙模数为8373吨/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冲走土层0.5厘米,每亩流失土壤约4吨。若按每吨土壤中含氮0.8至1.5公斤、磷1.5公斤、钾20公斤计算,则每年每亩流失肥料约90公斤,全年输送的泥沙中损失氮、磷、钾12.7万吨。据杏子河综合资料记载,全流域有100米以上的沟谷8万余条,总长1.06万公里,为干流长度的99.5倍。沟谷面积占总面积的65%,即地面一半以上面积为所蚕食沟谷。全县沟壑密度为4.7万条/平方公里。大于25度小于30度陡坡面积为256.4万亩,占流域总面积的57.9%,大于35度以上急陡坡面积134.4万亩,占流域总面积的30.4%。
1972年建成的王窑水库,坝高55米,库容2.03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820平方公里。该水库9年拦洪,坝前淤积高达32.7米,累计淤积量6420万立方米,占有效库容的43%,水土流失已严重影响水库的寿命和安全。
2.暴雨洪水 日降水量≥50毫米的降雨,从1970年至1983年共发生28次。年均2次,最多出现4次。暴雨最早出现在5月21日,最晚9月7日。暴雨一般历时较短,强度较大。多遇暴雨历时在6小时之内,主要强度多在1毫米/分钟以上。暴雨多集中在7—8月份,占总次数的75%。多暴雨年份1至2次,无暴雨年份每5年出现1次。1977年7月6日延安发生特大洪灾,暴雨中心在安塞县招安附近。暴雨中心降雨量410毫米,形成了延河流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境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由暴雨引起的洪水所造成。据王窑水库降水量与来沙量的八年实测资料表明,侵蚀量与降水量无直接相关性,与降水强度相关性大。暴雨洪水除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外,还威胁着库坝、梯田等工程设施的安全。本县1977年的大暴雨造成洪水,冲毁水库1座、淤地坝556座、抽水站135处、渠道29条(渠长2500米)、水地5563亩、坝地5991亩。
3.干旱 据气象部门统计,1971年至1984年,共出现35次。以春旱出现最多,14年共发生12次,占总数的34%;伏旱次之,占31%;初夏旱和秋旱各占17%。14年中只有1年无大旱。大旱和小旱出现的机会相当,大旱占51%,小旱占49%。共出现60天以上大旱8次。其中百日大旱1次。仅1979年发生2次60天以上大旱。
4.霜冻 霜冻出现的时间变化很不稳定。王窑、真武洞以北在9月下旬发生,次年5月下旬结束,无霜冻期122天;南部霜冻在10月3日至6日发生,次年5月10日至13日结束,无霜冻期145天。南北相差23天。平均霜冻在10月4日,最早9月18日,最晚10月26日,相差38天。80%保证率的结束日期为9月23日。平均结束在5月12日,最早4月20日,最晚5月28日。80%保证率的结束日期为5月20日。
5.冰雹 冰雹的出现常伴有狂风暴雨,危害严重,区域性强。据1970年至1983年的统计,共发生25次,年均1.8次。4至9月内均可降雹,6至9月最易发生,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8月份降雹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24%。年降雹最多可达6次(1978年)。冰雹一般集中在16至18时,占总次数的32%。冰雹持续时间一般在5分钟以内,最长持续22分钟。
6.大风 1970年至1983年,14年中共出现大风173次,年均12.4次。每月均可发生,主要在3至5月份,共出现91次,占总次数的52%。大风是造成春旱的主要原因。5月份最多,占20%。年最多大风日数为19天,最少9天,最大风速达25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