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粮食总产210万公斤,人均生产粮400公斤。1989年底,有1218户、607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1.06‰。其中有农业人口5968人,劳动力人口2318人。耕地面积21760亩,粮食总产231万公斤,亩产80公斤,人均387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80万元,人均总收入304.19元。乡村办企业44个,从业人员90人,企业总收入35.50万元。境内石马科水库,淤地400亩,是该乡较大的水利工程。
高桥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南,距县城驻地直线距离27公里,西川河中游,地处东径109°13′,北纬36°38′。东邻延安市枣园乡,南至楼坪乡新胜沟,西接砖窑湾镇石马科,北连沿河湾镇王畔山。总面积114.86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委员会,52个自然村,7个废村。
1935年6月至11月高桥为楼坪九区四乡。同年12月将九区调整为六区。1937年8月迁至高桥。1937年9月划归二区(砖窑湾),高桥设三乡。1956年3月为砖窑湾区高桥乡。1958年11月归延安县辖。1961年9月改称安塞县高桥人民公社。1983年7月18日改称高桥乡。
1980年粮食总产206万公斤,人均生产粮400公斤。1989年底有人口1384户、694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89‰。其中农业人口6786人,劳动力人口2450人。耕地面积22842亩,粮食总产233万公斤,亩产93公斤,人均343.35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76万元,人均总收入406.72元。乡村办企业35个,从业人员150人,企业总收入43.10万元。
1938年8月至11月,陕甘宁边区难民棉纺织厂初设高桥乡,后并入陕甘宁边区难民纺织厂。
楼坪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南部,距县城驻地直线距离30公里,西川河中段,地处东径109°16′,北纬36°36′。东起延安市万花乡肖渠,南到甘泉县王坪乡方庄,西连甘泉县下寺湾,北靠高桥乡宋庄。总面积190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42个自然村,5个废村。
1935年6月至11月,安塞县楼坪设九区。1935年12月调整为六区。1937年8月迁至高桥。1937年11月,调整为二区二乡。1947年3月楼坪乡与槐树庄乡合并为谢家沟乡。1961年9月成立槐树庄人民公社。1963年迁至楼坪,改称楼坪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改称楼坪乡。
1980年粮食总产229万公斤,人均生产粮350公斤。1989年底有人口1339户、681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13‰。其中农业人口6655人,劳动力人口2486人。耕地面积19841亩,粮食总产242.1万公斤,亩产97公斤,人均363.25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92万元,人均总收入438.10元。乡村办企业35个,从业人员89人,企业总收入37.50万元。
1944年9月5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在石峡峪沟掌农场山烧木炭,炭窑崩塌,不幸牺牲。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在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著作。
中共安塞县委为纪念张思德,于1968年在此立碑。
招安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西南,距县城驻地直线距离20公里,杏子川中游,地处东径109°11′,北纬36°48′。东至沿河湾镇茶坊,南到高桥乡芋子滩,西连志丹县双河乡何条沟,北靠真武洞镇陈家洼。总面积270.26平方公里。辖22个村民委员会,120个自然村,13个废村。
1935年6月,在高沟口设立七区一乡。1935年12月,改为三区一乡。1937年11月,调整为三区。1956年3月改为招安区。1958年8月为招安乡,9月改为红星人民公社,11月并入延安县。1961年9月恢复安塞县招安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改称招安乡。
1980年粮食总产354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350公斤。1989年底有人口2632户、1253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69‰。农业人口12144人,劳动力人口4632人。耕地面积46600亩,粮食总产448.9万公斤,亩产101公斤,人均369.65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645万元,人均总收入514.97元。乡村办企业65个,从业人员115人,企业总收入62.80万元。
水利工程有王窑渠,途经招安乡10公里,可灌溉农田300亩。
王窑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西部,距县城驻地直线距离30公里,杏子川中段,地处东径109°66′,北纬36°53′。东至真武洞镇大狼牙刺峁,南到招安乡阴阳沟,西连志丹县候市,北靠化子坪乡后窑沟。总面积224.13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委员会,81个自然村,28个废村。
1958年9月,在该地成立安塞县星火人民公社,年底并入延安县。1961年9月成立安塞县王窑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改称王窑乡。
境内高沟口、白渠有质量较好的石膏和石灰石。境内石油已大面积开采。
王窑水库位于王窑西一公里处,1973年建成王窑渠道,形成配套水利工程。
1989年底有人口1966户、931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1.75‰。其中农业人口9054人,劳动力人口3214人。耕地面积31880亩,粮食总产343.30万公斤,亩产78公斤,人均379.15公斤。农村总经济收入564万元,人均总收入622.90元。乡村办企业44个,从业人员118人,企业总收入63.70万元。
1936年6月29日,毛泽东主席从瓦窑堡出发前往保安(志丹),7月1日(古历5月13日)途经王窑村,住了一个晚上。
谭家营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北部,距县城驻地直线距离20公里,地处东径109°13′,北纬36°59′。东靠郝家坪乡仙人桥,南接真武洞镇东营村,西连王窑乡小里坡村,北交坪桥乡刘渠村。总面积163.84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委员会,53个自然村,16个废村。
1945年8月谭家营设安塞县四区谭家营乡。1958年9月改为安塞县前进人民公社。1958年底并入子长县。1961年9月成立安塞县谭家营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改称谭家营乡。
境内孟新庄一带有优质的铁矿石、油页岩,含量丰富,尚待开采。
1989年底有人口1628户、715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66‰。其中农业人口7024人,劳动力人口2528人。耕地面积22805亩,粮食总产266.60万公斤,亩产112公斤,人均379.55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06万元,人均总收入435.65元。乡村办企业41个,从业人员134人,企业总收入35.90万元。
1936年2月至12月,谭家营乡梁坪为中共陕北省委、陕北省政府的驻地。
郝家坪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中部偏东北,距县城驻地直线距离16公里,延河上游支流的小沟河北岸,地处东径109°21′,北纬37°00′。东起延安市张坪乡南塌村,南到真武洞镇庙湾村,西连谭家营乡郭塌村,北靠坪桥乡林家河。总面积149.49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委员会,66个自然村,1个废村。
1937年9月设安塞县五区郝家坪乡。1949年2月调整为四区郝家坪乡。1958年9月改为安塞县明星人民公社。1958年底并入子长县。1961年9月设立郝家坪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改称郝家坪乡。
1989年底有人口1834户、83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3.21‰。其中农业人口8271人,劳动力人口2942人。耕地面积28108亩,粮食总产245.5万公斤,亩产90公斤,人均粮296.8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60万元,人均总收入317.93元。乡村办企业42个,从业人员270人,企业总收入43.20万元。
坪桥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北部,距县城驻地32公里,小川河上游,地处东径109°12′,北纬36°08′。东起子长县安定乡羊路山,南到郝家坪乡蔡阳坪,西连化子坪乡梁渠,北至王家湾乡寺圪堵村。总面积293.747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委员会,98个自然村,10个废村。
1949年10月,安塞县五区区委、区政府由白庙岔迁至坪桥。1956年3月设坪桥区。1958年8月撤销区,改为坪桥乡。1958年9月改为安塞县和平人民公社,年底并入子长县。1961年9月为安塞县坪桥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改称坪桥乡。
1980年粮食总产358万公斤,人均生产粮435公斤。1989年有人口2161户、969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2.28‰。其中农业人口9509人,劳动力人口4335人。耕地面积34259亩,粮食总产32.78万公斤,亩产87公斤,人均344.75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405万元,人均总收入425.91元。乡村办企业56个,从业人员270人,企业总收入75.70万元。
化子坪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西北,距县城驻地直线距离32公里,地处东径109°05′,北纬37°04′。东起坪桥乡木瓜树梁村,南到谭家营乡西庙沟村,西接王窑乡前窑沟村,北靠镰刀湾乡张家沟村。总面积322.0659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委员会,137个自然村,10个废村。
1937年11月,设立安塞县六区化子坪乡。1956年3月设化子坪区。1958年8月撤区改为化子坪乡。同年9月改为安塞县黎明人民公社,年底并入子长县。1961年9月为安塞县化子坪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改称化子坪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