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陕西西北部,延安北部,西依志丹县,东接子长县,南与甘泉县和延安市相连,北靠靖边县。境内延水横穿南北,群山虎踞龙蟠。1990年南北直线距离92公里,东西直线距离36公里,县域面积2951.27平方公里。全县行政区划为14个乡(镇)、204个村民委员会、1001个村民小组。1990年总人口146744人。
安塞历史悠久,早在细石器时代境内便有人类生活。奴隶社会,境内为古民族猃狁、羌族繁衍生息之地。在历史的变迁中,境内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交替发展,时农时牧。星转斗移,宋时在秦长城下筑安塞堡,宋淳祐壬子年(1252)撤堡设县,距今已740余年。安塞为鄂尔多斯地台的一部分,境内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长短不等,干湿分明。太阳年总辐射量117.75千卡/平方公里,日照时数2397.3小时。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高气温36.8℃,极端最低气温-23.6℃。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明朝始,安塞经济形成了以农业为主体的格局。农作物主产谷子、糜子、豆类、荞麦、玉米等,特别以“安塞小米”驰名陕北。经济作物有蔬菜、油料类、瓜类、药材等。境内东北部为人工造林区,西南部有天然次生林覆盖。历史上,安塞以单一的农作物种植为主,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代代为柴米油盐发愁,世世为衣食住行奔走。1935年,安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土地改革,贫苦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有了发展,民众生活得到了改善。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推广新技术,制定科技项目承包制度,粮食生产坚持走少种高产多收的路子,农业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2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0余元,粮食生产突破亿斤大关,人均415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安塞为全省烤烟种植基地之一,1990年种植2.3万亩,产烟叶2722吨。羊子存栏17.5万余只,年总产值897.7万元,有苹果树78319亩,年产苹果3500吨。另有山楂、梨、杏、桃、枣、葡萄等经济林木9.1万余亩。农村经济建设一改旧貌,有了突破性发展。
安塞工业起步晚,底子薄。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相继成立了印刷厂、农业机械修造厂、水泥厂、粮油加工厂、豆制品厂和煤矿等小型厂矿。80年代后期,境内石油工业逐步形成规模,天燃气的开采也已取得了进展,安塞工业的发展已走出了低谷。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84.1万元,固定资产总值4724万元。1990年全县14个乡镇、667个自然村通了电,用电户1958户,用电量376万度。全县所有乡镇均通电话,出县电报进入了全国自动转报网。1956年前,安塞只有延安至靖边一条公路横穿县境,运输全靠畜驮人背。进入60年代,有了汽车、拖拉机。1990年,全县机动车辆发展到751辆,公路通车总里程821公里,全年客运量13.82万人次,货运量15万吨。工交邮电等基础设施的成龙配套,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35年安塞解放后,县苏维埃政府设立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8年设立财政局,1985年建立了乡镇财政所。进入80年代,安塞县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县财政收入正在以每年200万元的速度向上增长。1990年,全县财政收入617.2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日趋健全。1990年,县上设有工商、农业、建设3个银行和一个保险公司,14个乡镇均设有营业所或信用社。是年全县营业收入437.7万元,个人存款2742.36万元,人均储蓄185.4元。
1949年,安塞境内有6个集贸市场,从事商贸业的仅16家、33人。1990年商贸企业发展到321个,从业人员1086人;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635.3万元,比1984年增长4.4倍。
安塞早在元大德三年(1299)就建有高等小学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设初级中学一所。1990年,安塞有各类学校399所,达到了国务院颁布的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经延安地区验收,宣布实现了无文盲县目标。民国前,安塞仅有两个私人药店和为数很少的草药郎中,缺医少药,民众死亡率很高。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极其关注群众的医疗卫生。1940年成立了真武洞药社。1950年县上设立了医院。1990年,县上有各级医疗单位20个,病床216张,医务人员249人,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县上以改水为重点对地方病进行综合治理,收到了显著效果。1981年,经延安地区验收,地方病基本达到了控制水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