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有城墙的三桥镇,自古就是扼守西安西大门的军事重镇。难怪清代的三桥还有兵营驻守。近代,许多争夺西安的控制权的战争,就发生在三桥。西安十月围城时,西北联军就是在三桥西的猴儿寨与刘镇华的镇嵩军激战,从而夺取了三桥,迫使刘镇华撤离、西安解围的。三桥在解放西安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1949年5月20日,解放军十六、十七两师强渡咸阳渭河后,歼灭国民党军队,并攻占三桥地区,临时指挥部就驻扎在三桥后围寨。三桥车辆厂工人用火车送解放军进西安,解放军架起重机枪向西安驶去,很快就占领了西安火车站,当日14时,古城西安便宣布解放。
老街上终日车水马龙,从未停歇
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三桥不仅成为军事重地,还是汇集八方货物的商贸重镇。三桥古镇作为明清长安八大名镇,其最繁华的地方就要数三桥老街了。老街呈东西走向,长约700米,在1934年西兰公路通车之前,三桥老街是从西安向西去的必经之路。走在三桥老街上,这里的老户会骄傲地告诉你:“三桥老街就是古丝绸之路。”
从明清到民国,三桥老街是方圆数十里村镇的商贸中心,附近所产粮食、棉花都要在这里买卖,十里八乡的人们也都从这里购买日用百货。三桥老街的老住户张鹰说:“爷爷曾告诉我,老街上终日车水马龙,从未停歇过。”
85岁的李振勋说,三桥街上最多、最大的店就是粮店、(棉)花店,其次就是饭馆、旅店、车马店,老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百货杂货店、药铺、枋店(棺材店)也都应有尽有。还有从河南逃荒来的人开的铁匠铺。
西安的历史地理学者田荣先生在多年前,曾听八十多岁的三桥老户焦月明老人讲述过民国年间三桥老街的繁华景象。当时三桥的大户有西头的吕家、何家、赵家,东头的焦家、高家则是这里的老户。三桥老街上整日走车行马,街路两旁有商铺林立。做生意的大户在街西头为多,吕家、赵家、李家开有杂货铺,各种商品齐全,酒、油、盐、碱最主要,掌柜们奉行“紧提酒、慢提油,称盐称碱秤抬头”的原则,得到了顾客的青睐。周家、任家则开着棉花行,三桥当地人则称其为花店。花店秋后的生意最好,掌柜天天忙着低头“拾钱”。赵家的土布店不如郭家的洋布店生意好。因为郭家卖的是大华纱厂生产的“雁塔”牌细白平布,相对于手织的土布,这种机器生产出的“洋布”不仅口面宽,而且又白又细又密实,深受百姓喜爱。老街上最有名的药店是“天庆福”和“庆厚福”两家。小吃中最有名的,要数两位刘老板开的面馆,这两家刘家面馆是门对门,卖的都是臊子面,味道都很地道,所以老主顾走到门口要进哪家店都要思量一下。沿街的小吃摊上有甑糕、醪糟、凉粉、饸饹、面皮子、肉夹馍,保管能让东来西往赶路的人吃饱吃好。老街东头,刘、范两家合伙办起粉坊。西头还有刘家歇店,专供赶路人歇脚。曹家、王家车马店院场大,店家还代卖草料。
平时就热闹非凡的三桥老街,到了双日逢集时,更是人山人海,集市上的农具、牲口、粮食和木材交易最火爆。三桥老街最热闹的时候要数每年的两次传统庙会,忙前的四月初八和十月初十是三桥人雷打不动的欢乐场。
民国二十三年(1934),西(安)兰(州)公路开通后,马车、汽车都从西兰路上通过,公路两旁也有了卖茶水、蒸馍,修车补胎的小摊铺。不过,三桥老街仍然是三桥的商贸中心,各种店铺仍集中在这里,双日的集市也在这里举行。解放后,老街上的商铺被国营百货商店、供销社门市部、银行、食堂所取代。改革开放后,三桥老街的新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国营商场和私营店铺并行不悖,热闹的集市和繁华的商业又重新回到了三桥老街。
地理链接
民国时,三桥雷家门村走出了优秀共产党人雷晋笙(1898-1931)。1919年,雷晋笙考取上海震旦大学政法科公费生。共产党在嘉兴游船上开成立会后不久,他便加入共产党。毕业后,回陕西开展地下工作,组织反对、打倒封建军阀刘镇华活动。曾担任《陕西国民日报》社长。1927年被中共中央派往开封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1929年,调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化名李克平。1929年,被中共中央调往山东任省委书记。1930年在济南被捕入狱。1931年英勇就义。
西府的“下苦人”推着烧酒来三桥叫卖
(张鹰 63岁 三桥老街老住户)
我家的老宅在三桥街道西头,我的童年都是在老街上度过的。小时候老街西头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舅舅常带我到小溪中摸小鱼、网小虾、拾河蚌。后来小溪干涸变成一片小树林,我们在这里掏鸟蛋、捉知了、藏猫猫,小树林成了我们童年的乐园。
三桥街小学是我的启蒙学堂,它位于老街中段以北。那时街道路面还是土路,每逢下雨便泥泞不堪。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胶鞋,上学时我只能手提着布鞋,光脚穿上高跟木屐在泥泞的道路中艰难行走,到了教室再换上布鞋。后来,土路铺上了石子,解放后成了柏油马路。
爷爷说,他见过从乾州、咸阳过来的卖锅盔、卖芝麻糖的汉子,推着小车木箱,从三桥开始叫卖,走着卖着进了安定门。而从西府宝鸡那边来的人,很多不进西安城,就在三桥卖东西。当时从西府凤翔柳林镇过来的白酒贩,一车推运一篓酒,全是上等烧酒白干,一篓有三四百斤,日行四五十里,路上也得成十天走,一路推过来异常辛苦,所以我们称他们为“下苦人”。
1934年,在三桥老街的南侧新修一条西兰公路,是砂浆石子路面,汽车流量稀少,过往多是胶轮马车和搭乘人的畜力“趟子车”。
解放后有一段时间,每逢农历双日逢集,许多西安市民都会赶到三桥老街来,购买蔬菜和副食品。改革开放后,老街几经改造。2006年,政府在老街铺设污水管道,将街面浇灌混凝土,两边的人行道也换成了方形彩砖,老街的面貌焕然一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