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来,县产荞麦、荞麦皮、荞麦精粉等成为出口的大宗商品,远销日本、南韩等国。1990年以后,荞麦已成为定边农业经济五大主导产业之一而得到更大的发展。1996年,本县被评为全国优质荞麦生产基地县。近年来,全县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33万公顷以上,总产达2600万公斤,年提供商品荞麦1800万公斤,年出口300万公斤。
3.谷子:耐旱耐寒,适应性强,是县内传统的粮食作物之一。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生长期130天左右。目前种植的主要品种是黄谷一号和辽东黄。年种植1万公顷~1.33万公顷。1974年前,亩产300公斤~375公斤,以后明显提高,1977年每公顷产达802.5公斤。年总产500万公斤左右,1977年达972万公斤。近几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8年仅为0.48万公顷。
4.玉米:原种植不多。“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以其高产,曾大力提倡多种,最多时1971年曾达0.33万公顷,80年代不再大面积种植。9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玉米作为本县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由1994年的0.197万公顷,增加到1998年的0.89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由1989年至1994年的1950公斤增加到1995年至1998年的4464公斤。1998年,总产达4.59万吨。由于地膜覆盖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玉米亩产成倍提高。1998年,全县种植地膜玉米0.767万公顷,占玉米总播面积的87%,占全县种植总面积的6.9%,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的36.8%。同时,地膜玉米进山面积达0.41万公顷,首次超过水地面积。
5.马铃薯:俗名洋芋、山药。一般在4月下旬入种,10月上旬收获,生长期140天以上。因有耐旱、耐寒、产量高、用途广、适应性强等特点,播种面积较大,1978年达2万公顷,一般0.67万余公顷。产量不够稳定,每公顷产6000公斤至15000公斤。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1996年至1998年,洋芋的种植面积年可达1.33余万公顷。
三 经济作物
定边县农业经济作物主要是油料。定边所产清油,清朝中后期已是外运的大宗商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多年,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幅度较小,按人平均计算,1981年尚不及1949年。80年代以后,播种面积、亩产、总产量增长幅度较大。1989年,全县油料总产1486万斤,相当于1949年的5.5倍,相当于1981年的2倍。
油料增长幅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单产低,前40多年一直徘徊在每公顷产225公斤上下。近年来,产量大幅度增长,每公顷产提高到375公斤以上,新引进的胡麻宁亚10号,达70斤以上;同时,以往那种广种薄收,以多取胜和把油料只放在倒茬位置上的种植观念大多有所改变。本县为陕西省优质油料生产基地县,年种植油料2.67万公顷左右,其中优质胡麻约2万公顷。1998年,全县油料总产达1.87万吨。
主要油料作物有:
1.胡麻:主要分布在山地区海拔1700米以上的梁塬缓坡地带。一般在5月上旬播种,8月中旬收获,生长期90天至100天。近几年引进良种宁亚10号,亩产有较大提高。
2.麻子:县内大兴种植麻子,始于清咸丰年安边东滩八里河水漫地形成之后。时至今日,八里河灌区仍然是麻子的主要产区,产量高、品质优;其次是其它滩地区。山地区涧地间或种植。1949年以来,一般全县种植面积0.33万公顷至0.67万公顷,占油料总面积的1/3以上,鳟公顷产225公斤至300公斤,年总产10余万公斤。一般4月下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生长期140天以上,耐旱耐寒,产量比较稳定。
3.芸芥、黄芥:年种植数千公顷,每公顷产一二百公斤不等,近几年,种植渐少。
4.向日葵:过去种植不多,1970年以后渐增。1982年全县种植达0.133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2250公斤左右,总产达300万公斤。目前尚不用于产油,原料外运或本地炒后零星食用。品种主要是白葵3号。
1971年,江青曾转送定边阿尔巴尼亚葵花籽和油沙豆。葵花籽以其粒小、产量不高而未能大面积推广,只有极少数种植:油沙豆则以产量低、收获不便等原因,只是昙花一现。
4.油葵:原无种植,近几年引进并大量种植,耐寒耐旱、产量稳定,每公顷产平均1800公斤,最高可达3000余公斤,本县滩区水地种植尤佳。1998年,全县种植0.393万公顷,其中山地区种0.047万公顷。品种主要是美国G101。1993年以来,本县北滩地区引进利用油葵、小麦套种技术,每公顷产小麦3000公斤至3750公斤,产油葵100公斤至150公斤。
在油料作物的种植上,近几年初步形成了以滩区为主的油葵、小麦套种生产模式,以山区为主的葫麻生产模式,以东滩区和浅山区为主的向日葵生产模式。通过因地制宜,科学种植,使油料作物单产大幅度增加。
在农业经济作物中,尚有豆类、烟叶、枸杞、黄芪、甜菜、大黄、甘草等种植,但规模较小。
上一页 [1] [2]